《海上鋼琴師》——是一部向傳統(tǒng)致敬的影片。故事發(fā)生在1900,20世紀(jì)是一個大踏步前進(jìn)的時代,工業(yè)化、機(jī)械化、現(xiàn)代化使得世界中心逐漸從以貴族自我標(biāo)榜的歐洲轉(zhuǎn)移到新興的北美地區(qū)。而這部影片,正是以此為背景,向歐洲優(yōu)雅、華貴、典雅的文明告別。從這個視角去觀察,會發(fā)現(xiàn)許多水面以下的冰山。
為何影片開頭許多人高呼“America”?正是對歐洲傳統(tǒng)文化的背棄,去追求煙霧繚繞中的自由女神像。
故事開始于1900年:在一艘由歐洲通往美國的輪船上,一名船工一邊念叨著“去你的20世紀(jì)”一邊在頭等艙摸索著會不會有客人遺漏的寶貝??腿藳]有給他留下什么,倒是上帝給了他一件禮物——一個新生兒。
禮物在英文中翻譯成gift,它還有一個意思是天賦。語言真是妙不可言。
這個新生兒被命名為1900,被船工看作是新世紀(jì)的禮物——長大后,便顯示出其過人的天賦——鋼琴演奏。他是上帝賜予人間的禮物,也帶著上帝賜予他的天賦。
“您暈船嗎?隨我來放松一下”麥克斯初上船便被1900的技藝所折服,而且迅速名聲遠(yuǎn)揚(yáng)。
樹大招風(fēng)——有人看不慣了,那就是杰利,兩人相約在船上斗琴。這一幕是全劇高潮,兩人斗了三局
第一局:杰利彈的曲子委婉悅耳,而1900卻似乎故意隨手彈了一曲。這其中的深意其實1900已經(jīng)說出一半:那淫詞艷曲正是他所擅長的—我才不屑于同他比拼,所以隨意彈了一首。
這里讓我聯(lián)想到中國有靡靡之音的說法,講得正是因其淫詞艷曲而被摒棄——比喻放在這里再恰當(dāng)不過:歐洲文明視美洲文明為淫詞艷曲,不屑一顧。這不僅是兩位琴師的比賽,更是兩種膚色的比賽,兩塊大陸的比賽,兩種文明的比賽。
第一局看似杰利更勝一籌,但是杰利心中料定是1900在鄙視自己。于是第二局杰利彈了一首更加技術(shù)含量高的曲子,不想1900也彈了一首一樣的曲子。觀眾不明就里,杰利心中有數(shù):這是對自己的挑釁。是啊,你能彈的,我也能彈。
第三局杰利可謂盡畢生所學(xué)瘋狂快速的彈了一手。1900欣然應(yīng)戰(zhàn),而且彈的更快、更激烈。一曲終了,還用琴箱的余溫還點燃了一枝香煙,不僅如此,還遞給了杰利。莫大的嘲諷!
其實三場對局無不是1900對杰利的嘲諷。第一場:你會的都是不入流的曲子。第二局:你會的不過如此,你會的我也會。第三局:讓你見識一下真正的高手:我會的我比你更好。事實上,這不是兩個人的對決,更是歐洲傳統(tǒng)貴族精神對美國工業(yè)文明的全面否定。
目送杰利下船時,1900喃喃自語:“fuck the jazz”其實,爵士樂正是20世紀(jì)初美國的流行音樂,其中隱喻大家心照不宣。
“我只是害怕那縱橫的街道,太多的未知總是不如88個琴鍵?!边@是1900不下船的理由。也為結(jié)局他與船同歸于大海埋下伏筆。
1900拒絕下船是歐洲紳士向世界文明的告別的注釋,盡管告別,但還是要留下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