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對區分的特殊感情
在討論區分這個新項目之前,先要說說我對區分的特殊感情。其實一直以來都有關注老郭之前做的“區塊鏈開封府”這個公眾號,對于開封府做的項目評測還是比較認可其可信度和專業性的。同時作為“幣圈非著名投資人”——關愛失業狗人士的后學者,3月份的時候就在他的VIP群里看到了區分這個項目,當時就加入了老郭的小密圈持續關注。千呼萬喚始出來,區分APP上線以后我繼續保持與項目的親密接觸,可惜懶癌發作導致現在才開始以認真審視的態度解讀區分項目,也算是談談我對區塊鏈去中心化評測的一些感想和期望。
3月份區分項目0.1版,簡稱QTC平臺
二、項目定位:為什么我們在幣圈需要“區分”?
之所以我們需要“區分”,正如區分白皮書所揭示的一樣,傳統的中心化項目評測機構遇到區塊鏈項目,往往展示了以下痛點:
在傳統的協作框架里,永恒存在的評測機構一直是個尷尬的存在。
一般的純公益評測項目,大多因缺乏持續調動大規模社會協作的激勵機制而最終走向沉寂。
而更多的商業化評測會在多方的利益博弈下喪失其公正性及獨立性,最后淪為相關利益方的宣傳吹捧者。
故評測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僅是評測模型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難以保證,更是評測執行方是否能夠在全網監督下堅持其客觀、公正、透明等特質。
——簡言之,也就是評測機構在獨立客觀、公開透明、商業盈利三者之間的“不可能三角”。中心化的評測機構在評測區塊鏈項目時,往往力不從心,他們在做評估和盡調的時候會受到利益相關、團隊能力、評級效率和規模等多方面的限制。?
畢竟在這個熊市里,連小莊都會被大莊收割,更何況手無寸鐵的韭菜呢。2018年以來,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割韭菜的案例:英雄鏈太空鏈事件里評測機構的尷尬,李笑來錄音事件里對傻逼共識的嘲弄,obenpai上線交易所前后引發的爭議……而在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的往往是中心化評測機構的無奈抑或墮落。
區塊鏈自身就是一種啟示,它創造了一種讓人類基于數學算法的共識機制進行大規模有效協作的全新模式。在比特幣的點對點網絡中,一群互不相識的人,基于同一套數學算法,依靠區塊鏈網絡內TOKEN的激勵機制,進行長期穩定的有效協作。恰巧,在區塊鏈項目評測這個特殊的垂直領域,韭菜們需要的,正是要利用這種去中心化的特性,結合不可篡改賬本、共識機制、密碼學、點對點網絡和通證生態等,實現真實、透明、公開,準確的去判斷項目,衡量其價值。
三、技術分析:為評級量身定制的評價要素
系統架構
區分系統架構分為四大部分:
基礎設施層: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底層系統。有著統一的賬戶體系和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數據結構和共識算法。IPFS文件系統將為區分提供文件數據存儲等服務。
數據層:區分指數將匯集數字身份在區分系統內的所有數據;友好的API很容易讓用戶建立各種站點;系統沉淀的用戶數據以及爬蟲軟件帶來的數據將分布在數據層,為系統提供數據支持。
合約層:區分系統的評測模型、數字身份、篩選機制、獎勵機制等代碼腳本都會寫入智能合約。內容凈化機制和Token分配方案也將以智能合約的形式寫入合約層。
應用層:區分的應用層包括用戶、內容、社區、投資、數據等等交互界面。為區分系統提供整體的交互應用。
總的說來,區分的系統架構基本符合區塊鏈項目的層次設計。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基礎設施層的圖表中有EOS公鏈,但是白皮書并沒有明確討論區分項目與EOS的關系,希望以后能進一步補充。
2、白皮書對于通過算法來防止節點作惡討論較少,目前不確定節點監控工具和內容凈化工具起到什么作用。在我看來,除了用戶分級機制外,內容的篩選算法對于保障內容質量的重要性也是很高的。
3、區分應用層的應用在白皮書中提供了廣泛的場景,未來在應用層是否采用多個Dapp?另外提到的“站點”如何建立,也沒有明確的說明。
項目亮點
A、數字身份:基于區塊鏈的唯一數字身份,可追蹤記錄用戶在網絡內生產的所有數據。
B、區分指數:根據數字身份的行為數據和影響因子而產生的區分指數,影響因子包括:Token鎖倉量、Token鎖倉時間、內容貢獻、作惡行為等因素。區分指數的高低決定了數字身份在評測生態內的影響力,區分指數從源頭弱化水軍的作惡能力,自動凈化評測的生態環境,讓真正專業的節點和有價值的內容因著算法共識而被篩選出來,以此保障評測結果的公開、透明、科學、中立。
C、自定義模型:區分系統不提供唯一的評測模型,用戶可以提交自己的評測模型,在得到社區通過后,可以被系統選擇使用。
D、智能進化模型:通過大量分析、持續追蹤評測模型和Token周期數據而自動學習,不斷優化評測模型。理事會和主節點每周期基于社區綱領不斷進化評測模型。
E、內容自凈化機制:基于大數據和智能檢測,保證內容的合法合規,同時又設立內容舉報獎勵機制,激勵各節點互相監督。
F、可高度定制化的自盈利站點模式:區分是一個分布式平臺,所有節點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平臺上針對自己關注的項目自建站點。站點建立都高度模塊化和定制化,基本是一鍵生成。同時該站點的內容收益和評測報告收益,站長和優質內容貢獻者是最大受益者。從而最大程度地調動社會協作,實現全民參與的Token生態。
項目的幾大亮點都是考慮了在去中心化網絡內,如何防止評測節點作惡,優化內容質量,持續改進評測模型以及通過通證收益促進寫作等一系列進行高效評測必須設計的因素。整體來說,這是一個圍繞區塊鏈項目評測而量身定制的去中心化網絡。
談談我對這些項目亮點的一些認識:
數字身份?:有效防止水軍肆虐,唯一的網絡身份使管理變得簡單。疑問在于可能會存在在重要項目節點集中水軍攻擊的情況(比如項目愛西歐之前的那一小段時間),基于數字身份的管理可能會有滯后性,那么如何通過大數據算法自動防御也是很重要的。
區分指數?:主要是基于內容質量和代幣鎖倉數量,兼顧了UGC和通證價值提升這兩方面的考慮。這是一種正向反饋,評測節點會基于利益考慮愛惜羽毛,另外基于利益也會考慮持有更多的代幣。
評測模型?:白皮書中提出的1.0版本評測模型在我看來尚有商榷之處,好在項目提出了模型智能進化以及自定義模型。疑問在于,各節點基于出發點不同可能會提出很多種模型,如何衡量及選用?
POVR投票排名機制?:即Power Of Voting Ranking全網投票排名機制。這是一種反作惡的內容篩選機制,也稱價值貢獻度機制。以區分指數為核心指標,綜合考量內容貢獻者和評判用戶的可信度,篩選出最優質的項目和內容。
內容自凈化機制?:說白了就是大數據算法,那么算法的有效性和自進化能力對團隊的技術能力有要求。
四、應用場景及經濟模型:廣泛的應用場景對應共生型生態
應用場景
A、CG舉報打假——近似于項目盡調
B、區分評測——項目評級
C、專題文章和專題資訊——近似于簡書專欄
D、項目社區
E、大V問答——近似于知乎或幣問
F、大牛說幣——近似于雪球+知識星球
G、聚合交易——近似于UGC驅動的交易所
在我看來,區分所列舉的這些典型的應用場景基本上囊括了UGC平臺的主要類型,結合區塊鏈項目評測,我們可以近似的把這些場景拆解再綜合成:盡職調查+項目評級+簡書+項目社區+幣問+知識星球+雪球+內容驅動的交易所。是不是夠全面。實際上對于區分這個項目來說,項目價值并非它創造了多少利潤,而是它創造了怎樣的一個社群,社群的用戶是否大量使用社群的工具,是否對社群的共識高度認同。只要社區生態能夠持續循環下去,項目的價值自然會體現出來。只要具備一個產生、獲取和消耗通證的價值循環體系,當這個體系形成閉環并開始運作后,它的通證就有機會升值,通證生態的所有貢獻者都有機會在參與中獲益,生態網絡中各個主體的利益是一致的。
另外請允許我補充一些自己的腦洞,實際上這也是因為區分的白皮書寫得真心全面,讓人無法不浮想聯翩。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在聚合交易這一塊,白皮書是這么描繪的:
每個項目下方都會設置一個Token購買鏈接,用戶可以直接選擇在不同交易所進行直接交易,而無需再打開其他交易平臺,不僅提升用戶體驗,同時為各大交易所帶去交易量和交易深度 。
簡潔的敘述,可是想想難道不是一種很直接的內容驅動產生價值的模式么?對于一個韭菜來說,看到項目評測,覺得項目值得投資,他馬上就可以點擊一下購買鏈接跳轉到交易所交易,堪稱“秒買”,沒有比這個更精準的定位了吧。再想想,有別的玩法么?比如跳轉鏈接產生的手續費,比如可以在各個應用場景的瀑布流內無縫插入廣告主投放的廣告,比如大V問答的咨詢費用,比如“大牛說幣”模仿小鵝通這樣的產品搞內容付費與分銷……
把項目控制成一個內容宣傳,內容產出與知識銷售的閉環,區分FIND代幣的升值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經濟模型
港真,有閉環,有場景,經濟模型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簡單總結一下不同角色獲得FIND代幣的方式及訴求:
站長?:發起評測需要質押一定的FIND用于獎勵優質評測內容。獲取FIND的渠道如下:評測報告的付費收入、站內項目的上榜獎勵,站內優質內容的上榜獎勵、社區線上線下交流會的廣告收入等。
評測人?:評測人通過貢獻評測內容獲得FIND獎勵。
投票人?:投中優質評測內容,獲得一定量FIND獎勵。
主節點?:代表全網節點來共同治理網絡。每年會有一定比例的FIND獎勵給主節點。
項目方?:項目方懸賞FIND吸引更多的評測人進行項目評測,以此獲得更多的關注度和曝光量。
內容貢獻者?:UGC內容生產獲得相應的FIND獎勵。
廣告主?:廣告主使用FIND投放廣告,廣告收入將有大批進入銷毀池。
評價:
區分旗下陽光項目計劃、The Finder發現者聯盟、區分大學共同構建了良好的服務閉環,推動區分生態的健康發展。隨著區分生態的逐步完善,FIND的使用場景將越來越多,可以通過給內容貢獻者、內容傳播者、內容瀏覽者以及廣告主更多激勵,實現整個網絡的正向循環,網絡中的每個主體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付出,但對于整個網絡的發展又起到了推動的作用。FIND的價值將持續增長。
五、團隊與合作方:眾多KOL領銜,團隊靠譜是基礎
核心團隊?
看區分項目的核心團隊,首先就是看老郭,區分這個項目實際上就是從老郭創建的公眾號“區塊鏈開封府”脫胎換骨而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公眾號的文章。當初開封府的評測,對團隊成員的盡調以及項目落地進展的挖據還是十分深入的。在我的印象中,老郭就是個靠譜的評測人。團隊角色配置全面,是個接地氣的戰斗隊伍。
行業資源?
區塊鏈LIVE、李金馬、BTCmedia、Adam量化評級、Jimi、藍狐筆記、區塊鏈投資內參、區塊鏈研習社、ChainBrain……這些KOL都是“區分大學”各學院的院長。
評價:
我個人是十分看重區分大學這個子機構的,區分想要建立好自己的內容生態,除了積極納入愿意接受評判的項目方——生態共建節點和進駐區分網絡內的傳統評測機構——Finder聯盟外,區分大學的活躍度可能是決定性的。培養一批至少具有初步區塊鏈項目分析能力的區分原生KOL,才能使區分網絡的評測生態保持生機,否則可能有回歸“中心化評測機構vs韭菜”的風險。簡言之,UGC的質量才是最關鍵的。
六、Token 分配:從零開始,看好前景
區分評測平臺的代幣FIND,發行總量1000億枚。具體分配比例如下:
區分生態獎勵池:510億。用于區分的生態建設激勵,獎勵給區分的內容貢獻者和區分生態伙伴,具體獎勵機制由區分理事會共同制定。
階段性資金支持:300億。將用于感謝對區分網絡提供階段性資金投資與技術開發幫助的節點。由區分理理事會按照實際需求和生態情況分階段發放。
基金會:100億。用于區分的生態發展。
創始團隊激勵:90億。將用于創始團隊激勵,用于持續的區分平臺開發、區分網絡運維與區分生態社區維護。團隊承諾鎖倉33個月,每個季度解鎖部分不超過團隊持幣總量10%。
評價:Token分配整體來說還是比較良心的,較多的用于了生態建設。510億的生態激勵使用的范圍比較廣泛,另外300億的資金支持也占較大的比例。實事求是的說,畢竟不是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團隊,無論生態建設還是項目落地,都要自己一個一個腳步從零開始,其中艱辛還是可想而知的。當然團隊33個月的鎖倉以及9%的比例都表示了團隊發展項目的決心。建議項目還是盡快安排上一些實在的中小型交易所即可,主要是提供項目的價值尺度。
七、結論及評語:破局路上,一路有你
想要在區塊鏈評測領域破局,就需要完全不同的技術和方法。區分項目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充分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技術、大數據算法及通證經濟激勵來構建一個正向循環的內容生態體系。在這個生態體系中,區塊鏈技術負責不可篡改的賬本記錄,通證體系負責衡量參與者的貢獻,無論是內容貢獻者、傳播者,還是項目方、廣告主、主節點等,都可以在價值網絡的發展過程中獲得收益。大數據算法和執劍人也可以用來防止惡意水軍破壞生態網絡。當區分生態網絡進入正向循環后,評測項目的價值內容開始自由流通,并形成一個自運轉的生態體系。
區分項目從創建以來,白皮書本身就在不斷的迭代升級,6月份我還在讀它的0.6版,目前已經進化至1.0版了。此外APP也已經上線測試。在我看來,團隊踏實工作快速迭代的表現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要看到,白皮書所描繪的各項應用場景,短時間內尚無法快速覆蓋,當然,這不是一個大問題。相反,我堅定的認為,在這個階段,一方面是測試并完善項目的最小閉環,使這個閉環能夠順利運轉,通證生態逐步建立,足矣。另一方面就是項目作為社群化的特性,運營尤其要下功夫,畢竟未來項目上的用戶需要有相當一部分具有一定的評測能力,區分相當于還有投資者教育的任務,擔子不輕。因此,區分大學作為KOL的培養機構以及用戶的教育起點,其運營情況十分重要。另外,個人認為代幣未必需要上大型交易所,但還是有必要上一些較為合適的中小交易所,為代幣提供一個價值衡量的尺度,如果項目健康發展,我想代幣的價值體現應該不是問題。
希望區分項目能承載韭菜們的期望,成為區塊鏈項目評測領域的破局者。
有興趣加入區分的朋友請掃碼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