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打口的一代,是饑渴的一代、遺憾的一代、殘缺的一代、不甘寂寞的一代,是尋找出口的一代、懂得拒絕和接受的一代、有著無限可能性的一代、創造邊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代。他們大多出生于七、八十年代,從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不斷在各大城市里聽著打口唱片長大。我在這里記錄自己的聽覺經歷,期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全部涌上心頭。我在想,如果沒有這東西,我在聽什么,也許我的生活會是另一個樣子。
? ? ? ? “打口“到底是什么?打口CD、打口磁帶,是從國外(當時以美國為主)向中國用集裝箱裝著賣過來的廢塑料,買到這些廢塑料的人挑出還能聽的,拿出來當唱片賣。其實按照國際市場規則來說,唱片工業里一盤磁帶或CD比如說出版20萬張,賣到15萬張時已經賣了足夠長的時間,達到市場飽和后,這5萬張就沒有必要再擺上柜臺,所以就要把這些碟處理掉。有各種各樣的處理方法,有的是拿電鋸在CD或者磁帶上打一個口,破壞掉這張唱片。還有的就是干脆用壓路車去壓,那么這些廢了的塑料就運到中國,再被人們拿出來賣。打口CD和打口磁帶迄今為止仍然是多數搖滾樂迷、爵士樂迷,或者西方各種音樂,甚至包括古典音樂和歌劇這些樂迷獲得音像資料一個最重要的渠道。
? ? ? ? 回憶起與打口帶相伴的日子,我看著書架上的任何一張打口唱片,都能想出來這張唱片是從哪里買的,攤主是誰,當時的情景怎么樣,真是歷歷在目。再次審視這種純粹的舶來品,看到每一盤磁帶或一張CD都被狠狠鋸掉一個口子時,心里總會想:我們很多人的青春就是與它相伴而過,我們的青春或多或少也被不同深度地被打了一個缺口,當你走過這段歲月,暮然回首時,它的殘缺竟是那么的顯眼,我們的青春又是與它何其相似啊!
? ? ? ? 內地永遠不會出現HMV或者Tower這樣的大型連鎖唱片店,所以我們只能選擇打口。我喜歡這種感覺:面對花花綠綠的磁帶和CD,眼睛盯著各種字體的名字,一種愉悅、興奮、刺激、尋找、發現、獲得、占有、欣喜的感覺油然而生,在買打口的過程中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有時讓人達到忘我的地步,如醉如癡,流連忘返,頭腦發熱,傾家蕩產……
? ? ? ? 進入21世紀,打口行業開始進入平緩期,但涌進來的品種和數量較之以前多了不少,網絡的興起讓無數樂迷有了打口之外的更多選擇。隨著資訊的發達,樂迷幾乎可以隨意下載自己所喜歡的某個國外樂隊的新歌,盜版不可能有那么多品種,畢竟盜版是為主流市場服務的,所以打口的優勢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存在的。就好象東西多了我們就不珍惜了,或者因為時代的改變,我再也很難找到初識打口的那種沖動了。
? ? ? ? 我相信,將來某一天,打口帶現象會消失,也許比我們更小的一些孩子在聽到打口帶這個名詞會感到陌生,他們可能會少了我們這一代人收集打口唱片的樂趣。的確,每一代人都會有它的特征,我們這一代的特征就是都有一個口子。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