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禁讓我想起幾個月之前在鄭州發生的慘案。同樣是一名年輕女性,同樣使用的是嘀嘀打車上的順風車業務,同樣是被人奸殺。不同的是,這次的事件發生于下午。光天化日之下這種聳人聽聞的事情發生,也難怪大眾將怒火宣泄于滴滴上。
這不是順風車上發生的一兩起慘案,類似于這種事情已經發生了三十余起,這還不算部分女性受到騷擾后不敢報警的實例。由此可見,順風車的漏洞之明顯。
我們認為的順風車,是私家車車主在通過了滴滴平臺的審核,選擇與自己行車路線相接近的有需求的乘客,提供搭車機會,并且收取一定的費用。個人看來,完全是需求與供給的雙方,交換彼此需要的利益。然而,滴滴平臺借順風車之手,有意進入社交領域。
“通過標簽選擇乘客”“用標簽評價自己的乘客”“可以給乘客免單”“通過篩選性別和年齡,選擇自己適合的乘客”這類介紹怎么都不像是簡簡單單的搭車,反而更像是交友平臺選擇好友的情形。
但是類似于“性別/頭像/標簽”的功能,在鄭州發生的案件之后,可是被滴滴平臺取消了,為什么剛剛恢復了這個功能,樂清案便發生了?這是一種必然,當然,通過偷偷上線該功能這一行為來看滴滴的野心不小。滴滴是鼓勵男女生通過順風車這一社交平臺,結交男女朋友,通過制作一系列廣告,暗示這種偶然的“邂逅”可以終成正果。這是一種有意識地將人們的思維引向滴滴預期方面的行為。
引用一段前滴滴順風車事業部經理黃潔莉的話:“過去你每天在路上兩個小時,對于你的人生來消耗,但現在通過順風車你可以認識到比較靠譜的人,獲得好的社交體驗,它就變成了一種收益。這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一個場景,就像咖啡館,酒吧一樣,私家車也能成為一個版公開,半私密的社交空間。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由此可見,順風車業務的目的便是營造一種社交平臺,通過順風車結識不一樣的人。但是,在網絡上社交和在現實世界里社交,付出的成本與風險有很大差距。在現實世界社交,是你把你自己的隱私,身體,完完全全地暴露給一個陌生人,猶想在網上都有變態,現實社會中又何嘗不少呢?
這種行為是一種完全沒有必要,也是十分愚蠢的行為,為了社交屬性,犧牲了安全性。從專車與快車的案件發生率上也可以看出差別。
說到滴滴打車,我們不得不提起幾年前還存在的快的打車,UBER。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兩家不敵滴滴打車,相繼被合并收購,也變成為了現在滴滴打車一家獨大的場面。
為什么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極力支持《反壟斷法》的實施,又要費勁千辛萬苦去限制托拉斯的地位?從這件事情上大概可以略窺一二。
在某一國家的某一領域擁有了壟斷能力,意味著這一行業的話語權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所謂的市場調控根本上就成為了企業調整,而每當這一行業有新興企業誕生,壟斷企業就會利用它早期累積的資本,在極短的時間里補貼投入進消費市場。也就是早期三家打車公司競爭市場,競相發放坐車券導致坐車甚至不要錢的行為。消費者只關注短期的利益最大化,通過巨大的資本優勢,壟斷企業就會借此機會打壓新型企業,逼迫收購或吞并,由此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壟斷企業就會建立兩個優勢:價格的話語權和市場規則的話語權。價格由壟斷公司決定,提供的服務項目也由壟斷企業決定。羊毛出在羊身上,曾經補貼近資本市場的大量資本,最后還是要消費者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