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要過你們小時候的童年。”大女兒膩歪在身邊,突然說了這句話。
“你不想好好學習啦,只想玩兒。也不是不可以啊,回老家去,到爺爺那邊去上學,就可以實現了。”聽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我是覺得她周末玩上癮了,不想搞學習,可轉念一想,應該不是,又麻溜兒地,接上了她的問題。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就是想,放了學,像爸爸和姑姑小時候那樣,可以去抓魚,可以去田野,自由在在的玩。”大女兒一聽,趕緊分辯道。
“噢,是這樣啊,那現在在老家,放了學,估計也很難這樣了。”原來如此,我松了口氣,但又嘆了口氣。大概是第一次去老家過年,耳朵長在大人身上的她,聽爸爸、姑姑、伯伯和兒時伙伴們,聊了很多很多他們的童年趣事。
她對這樣的童年,竟是向往不已。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時光。
那時候,三點多,就放了學,沒有社團,沒有輔導。一放學,我們就背著書包,上山的上山,下田的下田,規規矩矩走大路回家的,幾乎少之又少。
每次回娘家時,一到四房這兒,我都會想起,那些田壟上,當年我們嘻嘻哈哈,歪歪扭扭,一起走過的樣子。或者從對面山窩里,突然鉆出來,把稻田里的鴨子,嚇得到處亂飛。總之,山間田野,樂趣無窮,不到天幕降臨,是不想回去的。
我的小學,也在一個山窩里,上一個長長的坡,路過一個小而陡的池塘,然后就是一道鐵門,進去以后,是一片很大的操場,一棟二層樓房和一排土磚房。一到六年級在樓房,學前班在土磚房,一到下大雨,里面就下小雨。
下課鈴一響,我們便沖出教室,玩石子的玩石子,跳皮筋的跳皮筋,丟沙包的丟沙包……
“媽媽,采訪一下,你小時候最喜歡的游戲是什么?”我想起前幾天,大女兒對我做的一個小采訪,說是她的家庭作業。
我略微遲疑了一下,回答了“吃石子。不是打水漂用的石子,是跳起來抓住的石子。”
五顆差不多大小的石頭,被我們從山間或者田野里,撿拾出來以后,被打磨得圓溜溜的。總之有一顆石頭,必須要跳起來,然后被抓住,去吃其它的石子。先是一粒一粒吃,接著兩粒兩粒吃,或者一把吃掉。最后還要一粒一粒,兩粒兩粒,像母雞下蛋一樣,在主石頭跳起的時候,逐一再被放下去。
有時候還擴大距離,加大難度,總之就這么玩,課間十分鐘是不夠的,放了學,還可以玩很久。
體育課自由活動時,我們便不約而同,沖向對面的山坡,玩起抓人游戲。一個人裝大王,一個人裝小鬼,一群人去抓,抓到小鬼了,押到大王面前,大王要像《西游記》中的菩薩,說幾句要改邪歸正的話,又把小鬼放了,接著開始下一輪游戲。
那座小學,早已被廢棄了,但白色的小樓,依然掩映在一片蔥郁里,只有我們還記得,三十多年前,那兒曾歡聲笑語,生機勃勃,活力滿滿。
如今的校園,山坡幾乎沒有了,石頭也不讓玩了,一個心態特別好的石磯娘娘倒是圈粉無數。就像開學的第一天,孩子們帶回來一個好消息,“媽媽,我們課間十分鐘,增加到了十五分鐘。大課間,也有半個小時了”。但后來問起她們時,她們還是說,更方便老師拖堂了,玩的時間還是不夠。
是啊,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可歲月輪轉,日新月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孩子們想要過父母的童年,已經不再可能了。而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每周末,盡量留出時間,帶她們去山野,還她們一日半日,真正的童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