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五歲的時候,隔壁的嬸嬸是我們那一片的醫生,因為醫術高超,經常有人從別的村落來嬸嬸這里看病。據說有一個中年大叔有段時間每天都要過來打針,于是留意到經常一個人在家門口玩耍的我,有時會逗我玩一下,但我每次都會轉過身離開,也從沒開口和他說過話。
于是那個大叔有天就忍不住和嬸嬸問起了我,說隔壁那小姑娘還挺驕傲的。
嬸嬸聽完撲哧一笑,順著開玩笑說:她呀,是個啞巴...
大叔一陣唏噓,后來再看到我的時候總是一副惋惜的樣子看我幾眼,倒再也不逗我了……
后來媽媽問我,人家和你說話,你為什么不回答人家?
據說,我當時回了句很傲嬌的話:“我就是不想理他啊...”
2.
上學的時候,朋友說認識我之前,在校園里看到我的時候,多數時間是一個人,穿著黑色的風衣,背著黑色的雙肩包,總是行色匆匆,感覺像是個風一般的女子,應該不好相處。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當時有那么酷,不過我也知道自己天生自帶保護層,絕不是自來熟的品種。
機緣巧合,我和她因為一次校園活動被分在同一組,倒是一回生二回熟了。
我仍然記得,在有一天晚自習后,我和她圍著學校操場轉了一圈又一圈,聊了很多,關于我們自己,關于父母,關于前程,關于愛情。
最后她說:我到現在才算真正認識你。
然后,我們一直到現在都是很好的朋友,十多年了。
其實我一直沒說的是,當年我是一眼就看出了她身上的憂郁和敏感,深知我們屬于同一類人。
我們總是更容易被與自己類似的人吸引。
3.
工作的時候,實習完去了一家新公司上班,第一天下班后,經理召集全部門的同事聚餐,說是歡迎我加入了這個大家庭,頓時覺得受寵若驚。
我們就在公司旁邊的那個小店里面吃飯,整個部門十多個人,都是剛走出校園不久的年輕人,一開始我還挺拘謹的,坐在那里一個個回答大家的問題,直到大家最終把注意力從我這個新人身上離開,我才悄悄松了一口氣。那天大家一起聊天,喝酒,還有兩個男同事唱著《紅日》跳起了霹靂舞,我安靜地坐在那里看著他們鬧,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這是我留給他們的第一印象。
混熟了后,才發現其實我也會跟著他們一起在宿舍樓下裝瘋賣傻,一起和廠區的保安斗智斗勇,一起跑到老大家混吃混喝...
那是職場生活中最天真爛漫的一段時間,即使像我這種不善與人交往的人,也在最短的時間內被他們感染同化,去享受集體的溫暖。
看到這, 你一定會說,姑娘,你太內向了!
我知道......
可我覺得我們內向姑娘其實也沒什么不好的啊。
每一個內向的人,心里都住著一個善良的天使,他們的原則是:? 今日你待我好,他日我定加倍奉還。內心里有一本明帳,清醒不糊涂,哪怕人情來來往往,也必不會虧欠別人半分。
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朋友,請珍惜。
每一個內向的人,頭腦里還住著一位聰慧的智者,他們冷靜,踏實,有計劃,看事情全面,愿意與你一起分擔壓力,承擔責任。
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同事,請珍惜。
每一個內向的人,眼睛住著一位收集美的使者,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旅途中的美景,別人身上的美德,他們通通都看得到。
如果你有一個內向的家人,請珍惜。
我們與人的相處方式,往往是慢熱卻又長久,因為關系是建立在平等而又互相尊重的基礎上。
我可以站在你對面,平視著你的眼說話,這是最舒適的相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