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每個老師都在追求完美的教學。完美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雖然我們有“課程標準”這樣明確的標準,但這只是對教學效果,教學結果的具體要求,并沒有規定教學過程如何做。這就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那就是:什么樣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方法、教學安排等)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教學目標)?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過程,以便更好的實現教學效果。
? ? ?那么到底該如何完善自己的教學過程?是一次到位還是分階段進行?在這里,我主張分階段進行。
? ? ? 為什么不一次性到位?一方面是精力跟不上。前幾天,學校要聽一位剛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同事的公開課。為了準備好這堂課,她從請教老教師,到設計教案,到制作好課件,再到給我們試講,整整花費了半個月時間。而且這期間幾乎把其它事情都停下來,把時間都用在了打磨這一課上。在她的精心準備下,這堂課講的很成功,同事們對這堂課的評價都很高,她自己也覺得很滿意。但是,當成功的興奮勁過了后,她卻發出一聲感慨:“如果每節課都要這么準備,只恐怕把人要累死呦,臣妾做不到??!”。是啊,如果每課都這樣準備,恐怕不是累死就是完成不了教學任務。這就是精力跟不上的結果,而且,很有可能時時刻刻陷入焦慮之中。另一方面,時代在變,社會在變,學生在變,知識也在變。相應的,我們的教學過程也應該與時俱進,不可能一步到位。
? ? ? ?所以,完善教學過程必須分階段進行。
? ? ?那到底何分階段進行呢?舉個例子:我們的手機或電腦上都裝了不少軟件吧,當我們打開軟件,有時候會收到這樣的提示:軟件已發布最新版本,請及時更新。是的,每一款軟件在發布的初期只具備一些基礎的功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軟件的運營者會根據運營目的或使用者的反饋逐步升級這款軟件,使軟件的功能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用戶的需求。我們的教學過程其實也是一款“軟件”,這款“軟件”包括課前的教學設計,所選用的教學方法以及課堂上對各個環節的掌控,甚至包括課后的督促、輔導。由于各種因素(比如自己的教學經驗,專業知識與素養等因素)的限制,我們這款“軟件”可能一開始并不完善,甚至只有最基礎的功能。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升級”它,促進它“迭代更新”。我們可以一個“模塊”一個“模塊”去完善,比如這個學期重點探索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下個學期重點研究如何組織課堂,這樣,先化整為零完善各部分。最后,再化零為整,提高整體;我們也可以第一個學年打基礎,在有限的精力下,先把每課的知識框架先架起來。等到第二遍再上這課時,把以前的框架拿出來,再完善。等到第三遍再上這課時,再在第二遍的講課基礎上再次完善,這樣循環往復,不斷完善,我相信,只要你堅持下去,一定能收獲令人滿意的效果。
? ? ?其實,不只是教學活動,只要是和知識工作或技能有關的工作,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先搭框架,再完善升級。寫文章也一樣,就像這篇文章,我以后還會去升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