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了一場臺灣作者金惟純對其作品的解讀《人生只有一件事》,如同書名一樣,他在書里融合自己幾十年的經歷,得出一個結論:人生忙忙碌碌說到底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修煉自己。自己修不好,周圍的人和事也跟著不盡如人意;反之,則一切也跟著好轉起來。
伴隨著這場解讀中的探討,我也切切實實的感受到這個觀點的現實意義,往事也一幕幕浮現出來……
最先想起的是前國際心聯副主席張侃教授的發言。他說自己年輕時和普通孩子一樣平凡,但拉開差距的是他對困難的看法。別人往往第一時間產生的是畏難情緒,而他恰恰把每一個問題和困難都當成了修煉自己的機會,反而是比較開心的迎接和面對,漸漸的,他就有了現在的成就和榮譽。
其實,每個人天資如何、家庭如何、學校工作如何并不是最重要的,或許,一個平凡的人換一種有價值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過往和當下,慢慢的,他也會突破自我,修煉出一個更高維度的自己。
第二個浮現在腦海里的是今天的畫面:晚上,老公因為孩子不配合洗澡大發雷霆,我一改往日的慣性反應,沒有指責、沒有抱怨的帶著零食來到廚房的窗前,帶寶寶看他最愛看的汽車。不一會兒,孩子安靜下來了,老公也平靜下來了,不光主動關心我的晚餐,對孩子也更積極有耐心了。
這種轉變源于我們及時克制住了自己,向內觀、向內求,既給自己平衡和修正的機會,也給周圍的人減輕壓力,包容而輕松的環境,最容易讓人平靜和自省。
第三個便是我一直耿耿于懷的成長經歷了。盡管有那多么遺憾和不如意,可轉個角度思考,坎坷而又自卑的經歷不正是一個修煉和成長的契機嗎?它讓我心事重重的同時也更敏于覺察人的變化,關心個性和心靈成長;不滿足的同時也保有了幾分對先進和變化的好奇與探索,讓自己常常浸泡在靈動和發展的學習大池中。雖敗猶榮,樂享其中。
人生不過一場修煉,拼搏到最后,除了一個更好的自我,其他什么也帶不走。不妨放下執念與恩怨,貼心向我,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