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真的是一本燒腦的巨作,是一部關于非理性的心理學巨作,是一部強大的學術性巨作。里面有太多學術性的概念、理論以及諸多我不熟悉的名詞,我想如果不是聽樊登老師說書,我大概永遠不會涉及此類的書籍,因為看不懂呀!真的是非常深奧的一本書籍!因此,并沒有理清特別具體明確的脈絡和思路,所以就沒有思維導圖啦!
入正題啦,聽完這本書后,我可以明確分析出今天早上和同事一起上班路上走路變慢遲到一分鐘的原因啦。平時,我們路上偶爾會聊些輕松的話題,比如,你的吊飾做好了嗎?你的材料交齊了嗎?我們都是在用系統一在回答,所以,在正常的路程時間內我倆能夠準時到園。而今天早上,因為最近要上交的材料比平時多了些、格式也臨時進行了大整改,還有一些樓道布置信息,這些信息無法做出直接的判斷回答,需要系統二的思考,于是我們在潛意識的驅動下走路變慢了些,但我們并沒有絲毫的察覺,直至走到幼兒園大門口聽到入園音樂才恍然大悟是不是遲到了。
再一個就是關于回歸均值的一點看法。平時我們老師在教育教學中也會碰到某個孩子最近表現特別好,給了獎勵之后第二天發現他并沒有昨天那么好了,于是我們常說“這孩子又驕傲了”。聽完回歸均值這個學術名詞后,我終于明白了是我們的偏見。我們只是在孩子表現最棒的時候表揚了它,然后便把它當做是孩子日常平均值的體現,所以當孩子表現差一點時就會認為是低于均值的表現,其實不然。聽完這段以后,我想下次再碰到諸如此類的狀況時我或者會運用系統二來分析解決。再者,就是當孩子平時表現在均值附近,但某刻之后長期一段時間內處于均值最下方時,我們應該思考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有效的幫助孩子恢復均值狀態。
最后,我非常認同書中關于“心理賬戶”的說法,生活中許多人對待同一人事物的不同態度就是來源于每個人對于它的心理賬戶不同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