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網絡互助保障平臺在資本強勢運作下,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參與人數、互助金額、平臺數量、受助人數、百姓關注度等指標的增長折射出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特別在進入2016年,這種情況尤甚,平臺數量暴漲,參與各種網絡互助保障計劃的人也出現井噴,因此甚至有人稱2016年為“網絡互助元年”。
看到網絡互助保障行業的大好前景,特叔真的是倍感欣慰。
畢竟網絡互助保障通俗來說就是通過互聯網把素不相識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別人,也給自己一份保障。原本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行業,但是網絡互助保障行業在一個摸索和實踐的階段中,平臺監管不明確,野蠻生長的行業環境導致互助平臺眾多參差不齊,也容易讓有心者借此進行非法集資、詐騙等違法的行為,我們急需相關監管部門明確監管,加強引導,推動網絡互助保障平臺朝著惠民、健康的方向發展。
公眾期望網絡互助保障平臺給予自己幫助和保障,但同時面臨著隨時被詐騙的憂慮。不能對網絡互助保障平臺采取一棒子打死的政策,而應當是采取合適的方式引導其發展,掃除行業內的糟粕,最大限度控制好風險,最大限度釋放網絡互助保障平臺的服務功能。
近日,網絡互助保障平臺“夸克聯盟”公開宣稱將回歸公益本質,AABang互助以及車點點互助在宣布停止服務時,也都聲稱是“應監管要求”。從近期市場的情況來推測,看起來有些混沌的網絡互助保障市場正逐漸走向明朗。
監管在對網絡互助保障的問題進行研究,接下來,也很有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表態。
監管有此舉,其實并不意外,在近期發布的《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明確表示三項重點整治工作之一就是針對“網絡互助保障”——“非持牌機構違規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企業未取得業務資質依托互聯網以互助等名義變相開展保險業務等問題。”
其實,無論是對于監管,還是對于網絡互助平臺,明確身份為公益組織可能都是最好的選擇了。對于監管,網絡互助平臺只有確定為公益組織,才能有效防范風險。而對于網絡互助平臺,由于本身具有諸多不確定性,無法對會員做出承諾,通過轉型為公益組織以降低會員預期也是最好的選擇——如果與保險混淆,必然導致會員對平臺抱有較高期望,然而平臺本身并不具有保險公司的功能,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
監管在多次公開強調網絡互助與保險之間的區別,且提示風險之后,有了進一步的表達。這意味著,網絡互助平臺需要盡快亮明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很有可能必須是“公益組織”。
2015年至今,保監會多次就網絡互助公開發聲:
2015年10月,保監會發布《關于“互助計劃”等類保險活動的風險提示》,明確表示,“互助計劃”與相互保險經營原理不同且其經營主體不具備相互保險經營資質。
2016年5月,保監會更是以答記者問的方式,直接點名網絡互助平臺”夸克聯盟“,再次強調網絡互助平臺缺少可持續性,可能會給消費者造成一定損失。
2016年10月,保監會正式對外發布了《互聯網保險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指出專項整治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非持牌機構違規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互聯網企業未取得業務資質依托互聯網以互助等名義變相開展保險業務等問題”。
大多數受訪的網絡互助平臺負責人對此消息表現得比較坦然。
夸克聯盟CEO翟亮則表示,這個結果其實已經在預料之中,?網絡互助從一開始就應該是公益性質的,夸克聯盟也已經做好了準備。據悉,就在近期,夸克聯盟已正式宣布平臺的運營方上海卓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經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社會團體管理局核準成立上海一起社區公益基金會。且即日起,所有夸克互助計劃及平臺會員捐助資金將由上海一起社區公益基金會進行直接管理。
而在夸克聯盟轉型之前,國內最早成立的網絡互助平臺抗癌公社也已經決定轉向公益組織。據平臺負責人張馬丁介紹,該平臺曾一度拿到融資,但對商業化始終很謹慎,最終還是決定轉型為公益組織,目前,抗癌公社日常運營費用由壹基金提供。
也有平臺負責人對此消息表現得比較緊張,因為監管強制要求轉型公益組織或許就意味著盈利將更加困難,而這與投資人的期望顯然并不一致。
深層次問題難以解決,轉型公益也是內在需求
網絡互助模式誕生之初,頗為驚艷:保障內容以大病、意外等為主,直擊消費者痛點,且具有收費極其低廉,承諾的保障金額卻相對較高,運營成本又較低的特點,似乎是簡單、高效的解決了商業保險所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堪稱低收入人群的福音。
然而也正是由于過于簡單、自由,輕資本的網絡互助模式天然也面臨著諸多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確定”,保監會在公開發聲中就曾表示,“部分經營主體的持續經營能力和財務穩定狀況存在隱患,消費者可能面臨資金安全難以保證、承諾保障無法兌現、個人隱私泄露、糾紛爭議難以解決等風險”。
一是責任不確定。會員付費與否全憑自愿,在他人申請援助之時,可以選擇付,也可以選擇不付,這就給申請人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二是平臺的風險控制存在不確定性。據特叔了解,目前,網絡互助平臺的風控主要是通過設定觀察期(一般是180天),聘請第三方對事實進行核查,且對平臺會員進行詳細的公示的方式,但這依然無法完全避免造假,?通過互聯網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彼此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而掌控著整個后臺的運營人員,完全有能力通過篡改數據等方式造假。
正是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曾有權威專家表示,公益組織才是網絡互助最好的出路,因為“在慈善模式下,會員的捐款是單向的,不能期待捐款會有回報,自然也不能對網絡互助平臺有償付要求”。
寄望社群經濟,難度頗大
變身公益組織后,并不意味著不能進行任何的商業活動,實際上,特叔發現,眾多網絡互助平臺對于社群經濟仍然充滿向往。夸克聯盟CEO翟亮就表示,變身為公益組織后,積累的大量會員數據還是具備一定的商業開發價值的,只是具體用什么樣的方式,可能各家平臺的考慮并不一樣。
除發展成為公益組織之外,網絡互助平臺設想較多的發展方向大致可以歸為三類:
一類是相互保險公司,其代表平臺就是壁虎互助,其在成立之初就宣稱將申請建立一家基于互聯網模式的相互保險公司,但牌照的問題,取決于監管的態度,6月,保監會連批三家相互保險公司,按照保監會以往的行事風格,料短期內難出結果。
第二類是互聯網金融方向,比較典型的是目前會員數量最多的輕松互助,除了輕松互助,其還設有一個眾籌平臺——輕松籌。
第三類是醫療健康方向,其基本的邏輯是,很多互助計劃都與健康保障有關,因此加入這些平臺的人也都是關心健康的人,針對這些人推送與健康相關的產品,就能獲得一定關注。一些平臺已經開始了在這方面的嘗試,例如銷售健康險產品,體檢套餐等,但目前市場上并沒有成功的案例傳出。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網絡互助保障平臺已經開始了細分,這意味著,用戶也會隨著平臺的細分而進一步細分,有觀點認為,網絡互助平臺的社群經濟價值會因此進一步凸顯。
但也有觀點并不看好基于網絡互助保障的社群經濟,例如全民保鏢創始人張坦,信任是社群經濟的一個基礎——因為信任,會員才會購買平臺推薦的產品,但在張坦看來,“?網絡互助保障是很難獲取信任的”,“?事實上,互助并沒有產生社群效應”。正是出于這種認識,其早已將全民保鏢轉型為公益組織。
如何落實監管、達成前述目標,對網絡互助保障平臺至關重要,但碰到的難題就是找不到對應的監管部門。這就需要保監、銀監等相關金融監管部門主動作為,明確監管部門,與各市場主體一道,對可能出現的風險共同制定對策,明確行業運行的基本規則,促進網絡互助保障平臺揚長避短,發揮真正的惠民效應。
互助特報是中國首家互助保障、公益慈善行業權威自媒體。
關于互助保障、公益慈善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關注微信公眾號“互助特報”,一起來互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