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最新一期辯題是:
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里都是假的?
這個辯題不免讓人想到光良那首歌:
你哭著對我說,
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那么,到底是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知道童話故事是虛構的?
又是從什么時候起,我們可以毫不在乎地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正如場上導師羅正宇和辯手傅首爾說的,孩子比我們以為的,懂的多得多。
我們以為他們沉浸在童話世界無法自拔的時候,他們其實早就能夠區分童話和現實。
然而,童話是故事、是虛構的,就意味著它是假的、是騙人的嗎?
這些何嘗不是自以為是的成年人對事物的刻板定義?
3歲的孩子就能區分床頭故事和現實,但是沒有幾個孩子會把“假的”、“騙人的”掛在嘴上。
因為他們相信,即便故事是假的,那些陪伴他們成長的故事里的人物是存在的,那些因為故事里主角的成功而喜悅、失敗而沮喪、奮起而感動的瞬間是真的!
孩子有時候真的比大人睿智得多,他們心里門兒清,卻依舊懷有最簡單澄澈的信仰。
這恰恰是早已長大成人的我們,在時間的沖刷下,在生活的磋磨后,不知不覺遺失的美好。
這也正是——童話存在的價值。
它是一顆種子,父母在我們認識世界之初就把它交到我們手中。它能否破土而出,帶我們沖上云霄,全看我們能給與它多少相信的力量。
這種力量,不應該被一句簡單的“它是假的”抹去。
相信童話的小朋友是沉迷在故事世界的傻孩子嗎?
當然不是。
不因現實的不順而失去對善良美好的憧憬追求,這不正是大部分成年人苦求而不得的精神?
我們為了長大成人,付出了太多代價,而那些代價,就是從一個又一個“不相信”開始。
不相信童話,變成了成熟的大人;
不相信永恒的愛情,變成了理性的大人;
不相信夢想還能實現,慢慢變成了無聊的大人。
“其實我們大人,應該做那個比孩子更加相信童話的人。”
這句話,不僅是讓我們這些大人警醒自身,更是讓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以過來人自居,刻板地定義和引導孩子,黑與白、對和錯。
童話故事是虛構的,但我們要相信,像故事里那樣的人物存在于世界上的每個角落,故事里傳達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閃光。
你也許不是公主,但你完全可以活成公主的樣子,自立、自強、自信;
你也許不是勇士,但你完全可以擁有勇士的氣概,頑強、堅韌、勇敢;
你沒有魔法、沒有超能力、更沒有金手指,但只要信仰不滅,為夢想前進的腳步不停,你就能像童話故事里的主角那樣,成就屬于自己的“Happy End”。
十分贊同馬東最后說的:真善美,假惡丑。我們可以明確的其實只有善與惡,真和假、美和丑,站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刻判斷的結果可能截然相反。
最為父母,我們要交給孩子的不是一概而論的真、假,而是從小培養他們從不同立場看待真假的眼界,讓他們擁有區分善惡的能力。
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的羽翼,希望那時的他們依舊
——愿意去看世界的斑斕,也能堅守自己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