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渴望榮譽、成就與認可,于是就會被這些東西限制住。當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無用、錯誤和否定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因此給自己貼上無能、愚蠢和失敗者的標簽,我們可能因此或拒絕,或對抗,或逃避,或陷入深深的無力感。
當被別人的評價控制住的時候,你就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今天讓我們再講一個來訪者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讓我們稱她為H。
H找到我前已經做過一次生涯咨詢了,其實當時挺認同咨詢師的建議的,然而咨詢結束后過了一段時間,H還是覺得內心焦慮,于是這次找到了我。原因是她發現在一次社群組織的能力梳理練習中,她現在工作里使用的能力全部都在雷區,也就是不喜歡也不在行的區域,而她喜歡和擅長的一個也沒能用到工作上。這可真令人難受,可想而知在這樣狀態下的工作幾乎是等同于煎熬了,更令她焦慮的是,那些似乎喜歡和擅長的能力所對應的,以及和上一位咨詢師探討出來的工作方向,她又覺得有點不著邊際,從來沒有做過,不知道能做成什么樣子。
如果一份工作里用的完全是你不想用也不擅長的能力,也找不到成就感,還讓你天天都焦慮,估計很多人早就放棄了吧,然而H沒有,實際上,她在這家公司里已經呆了好幾年,在咨詢的過程中也提到她挺滿意公司的福利待遇。我覺察到,H也許并不是真的想換工作,而是因為低價值感引發的擔憂和無力,進而產生逃避心理,她當下尋找的方向,并不是真的方向,而是急需找到一個稻草,證明自己。然而這樣的逃避,沒有辦法帶她走出真正的困境,反而會引發她更多的恐懼。解決的辦法還得看到那個恐懼之源。
H的職業價值觀有三個:收入、認可和團隊氛圍。其實這家公司可以給H帶來穩定感和安全感,團隊的氛圍也是她喜歡的,所以出問題的是在“認可”上。
H這次的焦慮,直接來源是因為工作中連續兩次犯錯誤,其實后來仔細想想,她的責任也并沒有那么大,然而這犯錯讓她壓力極大,工作中愈發的謹小慎微,生怕出錯,甚至到了都有點神經質的地步,隨時盯著郵箱,不停的切換界面核對,但其實又沒有全神貫注的在看。不能老是停留在當下,這根源在哪里,我們還得往回看。原來H在剛加入這家公司時,上級曾交代過一個催尾款的任務,恰好這是H最不擅長也不喜歡的事,所以表面上她答應下來,而實際上卻一直拖延,最后拖了好長時間,直到交給其他的同事。在H的心里這是一個污點,她一直覺得因為之前這個事情沒有做好,可能在領導心里就會覺得不適合做太重要的事情,雖然領導從未如此說過。
在乎什么,就擔心什么,在乎什么,就會被什么所限制。
H在乎的是“認可”,所以一開始這個任務沒有完成好,就變成了她的心結,覺得自己似乎沒有辦法很好的完成這份工作,只能在部門中做一些不重要的事。而“我不能做好這個工作”也變成了她內心的聲音,并在能力梳理時表現了出來。其實阻礙她的,也許并不是別人的評價,而是自己的內在評價。
解鈴還須系鈴人,問題從“認同”中來,還得回到“認同”中去,H需要找到自己的價值感。H說,我當時沒有做好領導交代給我的那件事,反而把其他事做好了。在她的成就事件梳理里,我們看到她并不是像她認為的那樣低價值,而且從最近發生的一件事里,她展現了非常好的數據統計、分析、運用以及說服的能力,這真有意思,要知道,她一開始來的時候說到的最差的能力恰恰就是對數字不敏感呢。
評價來源于標準。H一開始把自己最不擅長的部分跟她領導最擅長的部分去做比較,生出自己不如人,沒有辦法做好事的自我評價,而回到客觀事實上的H,可以看到自己的亮點,對自己產生新的評價,產生不一樣的自我認同。另外她也看到了公司對于自己的意義,和她現階段想要在公司得到怎樣的認同。一旦清晰看到這個,H可以嘗試放下對工作的焦慮,去做調整和改變,她還用自由書寫的方式與自己對話,來緩解自己的情緒。其實在咨詢中我不止一次的發現,她有著很強的自我覺察能力,而且也擅長進行分析,并能快速的行動,她的拖延,也恰恰是因為她自我的覺察能力很強,容易感受到內心的抗拒而呈現的行為,這倒是可以幫助她看到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她并不是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因為敏感而容易陷入問題之中,讓情緒帶著自己亂飛,無法看清問題所在,自然也沒有辦法一步一步的解決。隨著她的放松,她很多的能力也隨之展現,現在,她可以開始真正嘗試解決自己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