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中。記憶偏見是有一種增強或者減弱記憶的印象(可能是指全部回想起記憶內容的幾率,可能是指回憶起記憶的時間長短,也可能兩者都是),或者改變記憶內容的認知偏見。
怪異效應(bizarreness effect):奇怪的事情比一般的事情容易記憶。
選擇支持偏見(choice-supportive bias):以自證的方式追溯記憶時,會認為這個選擇比起他實際的價值要好。
改變偏見(change bias):當付出一定努力產生改變后,人們在回想改變之前的行為方式時會比實際上的要更加困難。
童年失憶癥(childhood amnesia):4歲以前的記憶很難被保留。
保守主義或倒退偏見(conservatism or regressive bias):基于模糊的證據、印象,記憶會使得高價值、高可能性、高頻繁的東西比起實際偏低,而使低價值、低可能性、低頻繁的比實際偏高。
一致性偏差(consistency bias):依據他人現在的態度和行為,錯誤的回憶他過去的態度和行為。
境聯效應(context effect):認知和記憶與環境有關,那些在所處環境之外的記憶通常比較難以回憶,例如在家里回憶工作的事情其準確性會下降。
跨種族效應(cross-race effect):一個種族的成員比較難以記憶辨認另一種族的成員。
潛隱記憶(cryptomnesia):因為主觀上沒有把它看做是記憶,就認為這個記憶是錯誤的或者認為這個想法是新產生的,但實際上以前確實經歷過。
自我中心偏見(egocentric bias):以自利的形式回憶過去,比如影像中考試成績比別人的好,魚釣的比別人的大。
衰落影響偏見(fading affect bias):伴隨著不高興經歷的記憶會比那些擁有高興經歷的記憶忘記的更快。
虛假記憶(false memory):錯誤的回憶那些經歷過的事情。
生成效應/自生成效應(generation effect/self-generation effect):自生成的信息最容易記住。例如,通過聯想意境去記憶詩句就會比死記硬背更容易記住。
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趨向于忘記那些能夠被互聯網輕易找到的信息。
后視偏見(hindsight bias):事后傾向于認為事情比它實際更容易預測。
幽默效應(humor effect):包含幽默元素的東西更容易記住,這可能是因為幽默的特異性,理解幽默需要額外的認知過程,或者通過幽默可以激發情感上的刺激。
真實虛幻效應(illusion of true effect):不管事情真實性如何,人們更可能認為他以前聽說過的事情是真實的,即使他可能沒意識到他聽說過。換句話說,人們更容易相信他們所熟悉的東西。
錯覺關聯(illusory correlation):記憶中的兩個事物的關聯性是虛假的。
滯后效應(lag effect):相對于在一個時間段內一次性學習相同的時間,分時間段延伸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平和銳化(leveling and sharpening):記憶扭曲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記憶內容的丟失發生,它經常伴隨著與我們認知信念相違背的記憶細節丟失,也就是leveling過程,和與我們信念相一致的記憶細節的加強,也就是sharpening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復回憶重復敘述的次數增加而不斷強化。
加工水平效應(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信息進入記憶的編碼方式不同其記憶強度也會不用。加工水平效應關注的是關于記憶的加工處理深度,它預測信息加工越深其記憶的痕跡就會越持久。
體量效應(list-length effect):在一個大的體量中,一個較小的百分比的內容被記住,隨著體量的增加,被記住的內容的絕對數量也會增加。
誤導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與事后的信息接觸越多,記憶變得越不準確。
在Elizabeth Loftus的一個oft-cited研究報告里,提到一個實驗。邀請學生收看一個交通事故的鏡頭,事后其中一些被要求估計一下當肇事汽車撞向被撞汽車時的速度。另一些人被問及肇事汽車酒駕撞向被撞汽車的速度。那些提問中涉及到酒駕的被提問者,更可能會記得玻璃破碎的場景(而實際中并沒有這一場景),他們估計的肇事汽車速度也明顯比那些沒有聽到酒駕字眼的被提問者估計的快。
另一種誤導信息是通過虛假預設(false presupposition)的方式來影響記憶,例如“這輛車有沒有在停車的標識處停車啊?”但事實上那里只有讓路的標志。
這種效應被心理學家看做是一種確認插圖,相對于影片的倒帶,它是一種結構上的重設,它可以被那些插入的暗示詞句影響。
在最近一項研究中,Henry Roediger主導實驗者們,利用這種效應并使用阿希從眾實驗(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兩個被試被要求回憶關于一段場景的信息,其中一個同謀者故意的提供不準確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那個真實的被試可能會記得看到了那個同謀者提到的信息中的事情(但這個事情實際上并未發生)。
感覺通道效應(modality effect):通過語音形式表現比通過書寫形式表現,更容易記憶內容的最后幾個元素。
感覺通道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使用的一個術語,用于解釋信息怎樣呈現在記憶和學習中更有效果。在1988年Sweller et al設計的實驗和1999年Mayer的實驗中已經表明當信息以音頻形式呈現時比以視圖形式呈現時,記憶負載(memory load)更小。特別的,在實驗中還發現當通過講述而不是閱讀方式時,呈現的最后一些內容的記憶效果會提高。
心境一致記憶偏差(mood-congruent memory bias):信息的記憶程度與人當時的心境有關。
依次失真效應(next-in-line effect):在一個群組里面的人會減弱在他之前說話的人的說話內容的記憶。
部分線索提示效應(part-list cueing effect):在回憶時,以剛剛學過的部分項目作為提取線索,被試的回憶成績反而比沒有任何線索時回憶成績差。
峰終定律(peak-end rule):人們不容易體驗到整個經歷的過程,但是對高峰和低峰的體驗比較明顯,也就是整個過程的體驗往往由高峰和低峰決定。
持久化(persistence):不希望回憶的創傷性事件的記憶卻反復想起。
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一個概念與通過文字形式展現的方式相比,通過圖片形式展現更容易被記住。
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一個較長的成年人在他的記憶中更支持積極的信息。
首因效益/近因效應(primacy effect/recency effect):事件最后的信息最容易被記住,開頭的信息次之,中間的信息最不容易被記住。
加工難度效應(processing difficulty effect):花費長時間去讀去思考的信息比較容易記住。
懷舊性記憶(reminiscence bump):人的一生時間里最經常懷念的是青春期和早期的青年期。
玫瑰色回顧(rosy retrospection):對過去的記憶往往會比它實際的要好。
自相關效應(self-relevance effect):關于自己的記憶比起那些相似的但是是關于別人的記憶更容易回憶。
資源混淆(source confusion):與別的信息雜糅在一起混淆的記憶情節,形成了扭曲的記憶。
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比起那些短時間就重復出現的信息,經過間隔較長時間后重復出現的信息容易記憶。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人們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
定型(stereotypical bias):記憶由于定型而進行扭曲,比如由于種族或者性別。
附加效應(suffix effect):如果另一段內容添加到需記憶內容的最后處,記憶內容的最后處記憶效果將會變弱。這也被稱為近因效應的稀釋(dilution)。
例如,你想記住一串數字:1,5,7,9,15,那么記憶最深刻的就是1,15。然而,當把數字20添加到該串數字最末尾時,對15的記憶將會變弱。
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提問者通過在某些地方給予錯誤暗示使得回憶者回憶這些地方時產生錯誤。
伸縮效應(telescoping effect):趨向于將近期的事件在時間上退后而將久遠的時間在時間上移前,使得近期發生的事比實際久遠,久遠發生的事比實際近。
話在嘴邊現象(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一個話題可以回憶起部分內容,或者相關的信息,但是沮喪的是不能回憶出全部內容。當各種相似的記憶被回憶后各自交纏在一起就會產生封堵(blocking)。
特拉維斯綜合征(travis syndrome):高估當下的意義。它涉及到進步思想的啟迪(the enlightment idea of progress)和時序勢利(chronological
snobbery)這些類似的訴諸新潮的邏輯謬誤偏見。
逐字效應(verbatim effect):人們更容易記住別人說話的要義而不是全部內容,因為記憶只是一種陳述,而不是復制。
孤立效應(von restorff effect):突出的內容比起其他內容更容易記憶。
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那些不完整的或者被打斷的任務比起完整的內容更容易記憶。
20世紀20年代蘇聯心理學家蔡加尼克在一項記憶實驗中發現的心理現象。他讓被試做22件簡單的工作,但只有一半允許做完,另一半在沒有做完時就受到阻止。做完實驗即讓被試回憶做了22件什么工作。結果是未完成的工作比已完成的工作記得好,這就是蔡加尼克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