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臨水照花”是一種境界,一般人絕不敢臨水,因為水會暈人。在我心中,只有她可以。她是三十年前的一輪明月,皎皎的光輝灑向人間。她,那么遠(yuǎn),遠(yuǎn)在云端;由那么近,近在心中。
? ? ? 她是張愛玲,舊上海盛放的一朵妖嬈玫瑰。讀她的《半生緣》,心不自禁地隨之起伏。顧曼楨與沈世鈞,好像緣分天空劃過的兩顆流星,稍縱即逝,想要挽留卻無能為力。看到曼楨對世鈞說:“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時,我哭了,這句話好似一把利刃,重重地在我心上劃出血來。原來世間最可怕的不是你不愛我,而是不能再愛了。緣只半生,奈何生命未盡,余下的半生將盛滿苦痛。
曼楨與世鈞的愛情,好似她與胡蘭成,那個贊她為“民國臨水照花人”的薄情男子。愛玲像一只飛蛾,撲向火焰,明知會灼傷自己也義無反顧。后來胡蘭成有了新歡,她只淡淡一句:“我將只是萎謝了”,這句話擲在地上,發(fā)出破碎的響聲。愛玲是決絕的,她沒有糾纏,即使戀愛中她為他低到塵埃里,離開時也要高揚頭顱,瀟灑而去。不,不要誰同情,她自己也可以活得精彩,她是驕傲的女子。
喜歡她的一張照片,那一張俯視一切,漠視蒼生的照片。她那么高傲,那么才華橫溢,讓我只有仰望。讀著她的一本本著作,仿佛這樣就可以接近她,觸到她的溫度。晚年的她在洛杉磯一個無人知道的公寓里獨自生活,她變得離群索居,不想讓人找到她,長期處于搬家的狀態(tài)。那時候的她,應(yīng)該是孤獨的吧,只是不愿意讓人看見罷了。她想要在人們心中留下最好的印象,而不是年老色衰。可她不知道,不管她變成什么樣,愛她的人始終會愛她的。1995年9月8日,一朵盛世玫瑰真的凋零了。她的尸體七天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一個曾經(jīng)無限風(fēng)光的生命以一種凄涼的方式謝幕。
余秋雨在《張愛玲之死》中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jì)的中國文學(xué)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yuǎn)年的上海風(fēng)韻猶存。”在那個月圓之夜,孤獨地離去,卻黯淡了多少人心中的顏色。那個孤傲的女子,永遠(yuǎn)站在高處俯瞰人世,仿佛人間的悲歡離合她早已明了,只是不愿說穿。她就在那么遠(yuǎn)的地方,又仿佛在每一個讀者心中。
? ? ? ?“三十年前的明月落了下去,但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