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生氣了。她的姐姐搶了她的玩具,她的媽媽認為,是該姐姐玩了。媽媽這樣說,菲菲就更生氣了。她大叫,扔東西,咆哮......菲菲離開了家,一個人跑到外面發脾氣。她的怒火會慢慢平息嗎?
我給小八讀這本書的時候她剛滿兩歲,處在讓我頭疼的Terrible 2。那時候,她很容易生氣,一生氣就尖叫同時搓腳(能把腳搓到破)傷害自己。《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極大的安慰了我倆。我記得特別清楚,讀完她安靜的靠在我懷里,然后緊緊的擁抱了我。
這個故事的重心與特色,是將情緒狀態以直觀的畫面形式呈現,作為主角的孩子是整個情緒處理的主控者。這種方法不同于常見的以文字描寫來表達情緒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積累的經驗與智慧為基礎,在敘述中進行教誨的童書。
封面具有震憾效果的視覺圖像,精確地反映著小主角的內心世界。菲菲噴張的鼻孔、藍色的眼睛仿佛深不見底的湖水,好像有水氣從中蒸發而出;以黃棕兩色交錯直瀉而下的發簾、直翹的辮子、襯托在火紅色的背景之上,躍然紙上的怒氣讓讀者一目了然。
跨頁的紅色傾斜條紋將寧靜引入不安與危機,大猩猩用醒目的金黃色鋸齒狀勾勒,突顯它是整個紛爭的焦點。濃郁的紅色與紫色不留空間地交纏融合,營造出沸騰的氣氛,也重疊著憤怒的情緒及想象。而鋸齒形的線條更激蕩著情緒的波濤與顫栗。
全書第一次出現跨頁的地方,是菲菲氣極的臉部特寫,火紅的背景襯托著菲菲湛藍的眼睛,菲菲不可抑止的怒氣在巧妙的色彩對比之下表達的異常充分具體。
接下來,菲菲生氣踢打時,比她大的多的紅色身影也在夸張地扭動,使她踢打的效應擴大了幾倍。
巧妙地將象聲詞的運用與畫面結合在一起,把菲菲怒吼時噴出的火紅的“咆哮”描繪成噴發的火焰和巖漿,將周圍的一切都拋到空中
之后,菲菲也憤然跑出家門。進入自然的空間,菲菲的身影顯得嬌小而孤單,然而她的怒氣卻將周圍的景物全都變成具有強烈視覺刺激的對比顏色。
暗綠色及棕色為主體的樹林,表現出小主角在盛怒后的宣泄、心情上的困境和隨即而來的悲傷。
緊接著大塊出現的白色,表達出小主角情緒上承受的壓力。
菲菲面對著大海的那一幕:藍色、平靜、柔和、開闊……菲菲的心平靜了下來,這時候,橙紅色的輪廓線讓菲菲在這樣清涼愜意的背景中顯得閃閃發亮,可愛動人。
在菲菲回家的路上,平靜安詳的綠色圍繞著她。微笑著的菲菲走在充滿大自然生機的樹林里,她看到了遠處的家是溫馨的紅色,此時,是那么的溫暖明亮,令人向往。
最后,又回到燦爛溫暖的金黃色——家。
菲菲生氣出門后,坐在大樹上看海 “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作者可以設計讓菲菲遇到大灰狼,碰上壞人……然后被迫地、恐懼地回到自己的家。但是作者沒有這樣處理,那樣做帶給孩子的心理暗示是負面的:對于孩子來說,當他們生氣的時候是不是連宣泄都不可以呢?作者給了我們一個更大更充滿愛意的空間,人類心中最神秘、最親切、最富有詩意的大海。他是在用一種恬靜的手法告訴孩子們一個樸素的道理——生氣憤怒都是正常的情緒,但換個角度和環境,就可能改變你的看法和心情。沒有單純的說教,也沒有淳淳的誘導,就是簡單的道理加上令人信服的畫面,這一切都那么溫暖那么流暢自然。
寫在最后的一些啟發:
從閨女1歲開始,我們每天都會在睡前親子共讀,講完一個故事,我都會忍不住說教“你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什么道理......”。直到我給她閱讀《菲菲生氣了》,姐姐搶了菲菲的玩具,菲菲生氣的跑了出去,沒有道歉、對錯和說教的情節,最后“廣闊的大自然安慰了菲菲”。我突然意識到,我所認為的這些道理都不是生命的真相,只是把孩子從自由的充滿創造力的世界抽離。
現在,讀完一個故事,我都會閉上喋喋不休的嘴巴“好了,寶貝,故事結束了”。我們做的只是跟她共讀一段經歷,一個過程,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不帶我們的是非觀和道德,只是領著她去感受這個奇妙的廣闊的多元的世界,這就夠了。
附上作者和創作背景介紹:
作者介紹:莫莉·卞,1943年出生于美國的新澤西州,曾到日本教授英文,也擔任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專屬畫家及顧問,遠赴亞洲及非洲的一些偏遠城市,還曾為為健康手冊繪過圖。遍歷世界的豐富經驗,孕育了她對各地民間故事的喜好,也陶鑄了她繪畫風格中稍帶神秘、懸疑、具有濃厚情緒和不同民族風味的多元面貌!莫莉·卞早期的創作集中于改編各地的民間傳說,1980年后,則多致力于原創性故事的圖畫書創作。她的創作量不算驚人,但作品卻屢獲殊榮與推介。
《菲菲生氣了》榮獲了2000年美國凱迪克銀獎,同時獲得夏洛特·佐羅托夫金獎。
創作背景:“小時候,每當我氣極了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點,是座一觸即發的火山。那種想要爆發、即將爆發、又怕爆發的狀態,是一種很可怕的感覺!”作者莫莉·卞在回憶自己童年經驗時這么說?;谶@樣的回憶,她創作出《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直指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難學習的一課:如何控制及處理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