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華羅庚與盧綸穿越時空的對話
????????盧綸是唐朝詩人,華羅庚是當代大數學家,他們兩人相隔一千多年,而且一個是文科,一個是理科,真是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卻為了一首詩,兩個人來了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
????????盧綸有一首邊塞詩叫做《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詩中寫到:“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說的是在一個黑黢黢的冬夜,四周萬籟俱寂,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大雁在高高的夜空中翱翔,匈奴的首領單于趁著夜色,帶著殘兵敗將逃跑了,為了徹底消滅敵人,唐軍將領率領輕騎,頂風冒雪,連夜追擊,將士的弓箭和刀上都落上了厚厚的一層積雪。
????????這首詩描繪了戍邊將士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痛擊倭寇、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讀起來很有一股氣勢,很勵志。但是,數學家華羅庚在讀了這首詩后,以一個科學家的嚴謹態度發出疑問,他寫道:“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他認為到了冬天,北方的雁子早飛到南方了,說在大雪紛飛的夜晚,看到雁子在高空飛翔,那不是無稽之談嗎?
????????盧綸是唐朝大歷十大才子之一,華羅庚是當代馳名中外的大數學家,一個說北方大雪夜有雁子從高空飛過,一個說瞎扯,根本不可能。他們這兩個大人物,究竟誰說的靠譜?
????????要裁決這個問題,應該先來了解一點關于鳥類生活習性的科普知識。
????????對于鳥類的科學研究發現,根據鳥的生活習慣,鳥類可分為候鳥和留鳥兩大類。留鳥終生生活在一個地方,不愿意搬來搬去自找麻煩,比如麻雀、企鵝、海鷗。另一種屬于候鳥,比如大雁,它們由于身上沒有稠密的羽毛,也由于尋找越冬的食物,每到秋天,就要從北方飛到南方。到春暖花開的時候,又從南方飛回北方,年復一年,就這樣折騰來折騰去。記得小時候有一篇課文,就是寫大雁遷徙的:“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又排成個一字……”。其實,對于大雁的這種遷徙行為,東漢末年的曹操早有過描述,他說:鴻雁出塞北,舉翅萬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復北翔。不知道曹操這首詩盧綸看過沒有。
????????根據以上論證,顯然數學家華羅庚的看法是靠譜的。那么,作為一個有一定知名度的邊塞詩人,盧綸怎么會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呢?我想主要還是缺乏生活。盧綸曾任昭應縣令,后來因為平叛需要,被召為元帥府判官,于是便開始了一段軍旅生涯。不過這元帥府判官,只是輔助元帥處理一些公務,既不能參加戰斗,更不能上陣指揮,所以,對戰場上的事情也是不甚了解,但是,他會寫詩,他要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詩歌的形式,把戰場上驚天地、泣鬼神那種壯烈的場面記錄下來,為了渲染出金戈鐵馬的氛圍,他便發揮充分的想象力,想到月黑風高、大雁飛雪等等。這首詩人們讀了幾百年、上千年,只到華羅庚才看出破綻,我們不得不佩服數學家思維的嚴謹和廣博的學識。
????????宋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之十一)》一詩中寫到:“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他告戒人們,只有親眼看到、親身體驗過的事情,才值得可信,寫出來的東西才具有神韻。坐在書齋里冥思苦想,是無法描繪出事物的本來面貌的。要想真正畫出秦川的壯麗景色,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親自到長安去看看。王安石寫菊花,說:“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看了覺得不以為然,認為菊花最能耐寒,怎能會耐不住寒霜而被秋風吹落呢?認為是王安石搞錯了,于是便給王安石寫了兩句:“秋風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聽。”后來,蘇軾被貶到黃州,到了重陽節,一天大風刮過,只見菊花紛紛飄落,滿地鋪金,想起對王安石寫菊一詩的評論,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搞錯了。試想,如果不是蘇軾親眼看見秋風吹落菊花花瓣,他能承認王安石的詩是對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生動的課堂。
????????陸游曾教育他兒子子聿要注重聯系實際,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東西,是前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但不是永恒的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由于時間、地點、環境的不同,也無不處在變化之中,我們要真正認識和了解事物,必須要親自去體驗它,變革它,獲得來自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如果是人云亦云,或者是坐在書房憑空想象,難免會鬧出風雪之夜大雁翱翔之類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