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和張徹這輩子都拍了近百部電影,比起他們,同為邵氏名導的胡金銓的作品要少得可憐,只有區區16部,但說到國際名氣,胡金銓卻要比他們更大更響, 他于1978年被英國《國際電影指南》評選為當年世界五大導演之一,1987年又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國際最出色的50位導演之一,是第一個被西方認可并享譽世界的華人導演。
胡金銓1932年生于北平,從小就受到古文、國畫、京劇的熏陶,1950年,他只身離開北平前往香港,剛開始在印刷廠當助理會計兼負責校對,因脾氣倔遭解雇,接著蔣光超介紹他到龍馬電影公司做廣告、海報、布景等工作,因為完全不懂電影,胡金銓只干了半個月又被解雇。
迫于生計,胡金銓做起了教英文的家庭老師,學生沈家樂的父親沈天蔭是長城電影制片廠廠長,偶然間看到胡畫的海報,便引薦他到長城電影公司任“陳設”一職,并因此認識了李翰祥。
1953年,胡金銓與李翰祥、蔣光超、宋存壽等7人結為異性兄弟,稱為“七大閑”,其中又與李翰祥關系最鐵,情比金堅。
李翰祥與胡金銓
經李翰祥介紹,胡金銓首次在嚴俊導演的《吃耳光的人》片中演出,獲得好評后放棄美工相關職業,專門從事演員行業,輾轉于多家電影公司并兼職做廣播員,加入了“美國之音”時認識了鄒文懷,這段時間里,胡金銓把自己的車子借給鄒文懷和李翰祥,幫助他們泡馬子,并最后成功撮合了他們的婚事。
1958年胡金銓接受李翰祥建議加入邵氏,在邵氏參演了《金鳳》、《三姐妹》、《江山美人》等二十余部影片,最后以《鈔票與我》結束了其演藝生涯。
1962年,胡金銓在李翰祥執導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任副導演,第二年接替李翰祥拍攝《玉堂春》,開始了他的導演之路。
1964年,胡金銓自導自演抗日電影《大地兒女》,但由于預算超支,邵逸夫對他極為不滿,同題材影片《丁一山》開拍兩星期后也被要求停拍,而胡金銓同年導演的第一部新派武俠片《大醉俠》,邵逸夫看了樣片仍大有微詞。
因為胡金銓對以往武俠片的動作場面均不滿意,在拍《大醉俠》時,他決定重新設計一套武打動作,他找到京劇演員韓英杰,參考他的武打動作畫出草圖,再由武師進行演示,在拍攝過程中作為參考。“韓英杰他很幫忙,要付他應得的酬勞,就需要一個工作上的稱呼,于是就起了個武術指導的稱謂給他。”這個稱呼就此被沿用至今,而后來香港金像獎也因張徹的提議增設了“最佳武術指導獎”這個獎項。
1965年,《大地兒女》因題材敏感在新馬地區遭電檢刪剪,但卻在臺灣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分別榮獲第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而《大醉俠》一經上映,又在港臺地區賣了個滿堂紅,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不但捧紅了女主角鄭佩佩(《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夫人),也令胡金銓的地位迅速飆升,成為邵氏電影的一代宗師。
兩部電影的成功,令臺灣聯邦影業公司對胡金銓起了招攬之意,由于感覺自己在邵氏備受輕視,聯邦影業又承諾給自己票房紅利,胡金銓決定脫離邵氏公司,轉投聯邦影業,但離開時與邵氏的合約期未滿,此后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龍門客棧》是胡金銓轉投聯邦影業后的第一部電影,1967上映后成為臺北十大賣座國語片之首,票房超過了同期上映的《音樂之聲》,創香港開埠以來,中外影片賣座最高紀錄,當年在臺灣票房總收入新臺幣四百四十二萬余元。
按原來的承諾,聯邦影業應該分給胡金銓幾十萬的花紅,但聯邦影業并未兌現,問題出在胡金銓與邵氏的合約上,原來胡金銓離開邵氏時合約未滿,邵氏以他沒尚欠六部片約為由,利用各種關系逼迫聯邦將《龍門客棧》的新馬版權廉價交他們發行,結果邵氏賺足200多萬港幣,聯邦所賺無幾,自然分不了錢給胡金銓。
但胡金銓對此毫無所知,對聯邦頗有怨言,但他心有不快卻放不下臉面,心有芥蒂也不去問個明白,導致雙方關系惡化,又因拍攝《俠女》時嚴重超支,周期過長,矛盾爆發。
《俠女》的拍攝歷時三年,光是搭建片中的街道和城堡就歷時九個月,其中動用的技術人員1200余人,燒毀了部分建筑,僅這些成本就達到了1400萬臺幣。影片完成后分上下集上映,票房皆不理想,聯邦因此極不滿意,雙方最終分道揚鑣!
1971年胡金銓離開聯邦自組金銓影業公司,1972年,與嘉禾公司合拍《迎春閣之風波》及《忠烈圖》兩部影片。
1974年,胡金銓看《明報月刊》時,發現一篇關于老舍的文章里有錯誤,于是找總編輯胡菊人報錯。胡菊人說:“不如你來寫一寫吧。”這一說,胡金銓便開始研究老舍,他跑到倫敦、斯坦福大學、哈佛等各地圖書館,研究各種資料,文章寫了一篇又一篇,越寫越投入,一不小心成了老舍研究專家,后來出版了《老舍和他的作品》一書。
胡金銓放著電影不拍,跑去研究跟自己電影事業關系不大的老舍,雖說這種研究精神值得表揚,但也可以看出胡金銓多少有點“不務正業”。
胡金銓在片場睡覺
不過道長想想覺得事出有因,問題應該出在影片《俠女》的身上。《俠女》完成之后,胡金銓本希望把它送到法國戛納電影節參展,但由于影片票房不佳,加上聯邦影業認為不會得獎,于是拒絕出此費用,胡金銓可能因此心灰意冷。
但胡金銓心有不甘,1975年,離開聯邦后的他自費舉債前往戛納參展,為此他背負了巨大的債務,《俠女》一旦落選,胡金銓便成為華人影界最大的笑柄,更可怕的是,巨額債務不知如何償還。
幸運的是,《俠女》在戛納電影節榮獲技術大獎,此后《俠女》、《迎春閣之風波》、《忠烈圖》紛紛應邀參加歐、美、澳各大洲的國際影展,獲得許多獎項及好評,并在一些地區發行公映。
雖然胡金銓導演的電影中,道長最喜歡的是《龍門客棧》,但論聲譽最高的,還是《俠女》一片。就在去年,《俠女》的主演徐楓自掏腰包贊助《俠女》4K 修復版,5月重歸戛納放映,又加入“香港電影展”巡回放映,這里要說一下徐楓女士,如果沒有她,就沒有電影《霸王別姬》。
徐楓16年時便考入了聯邦電影公司,銀幕處女作是胡金銓執導的武俠片《龍門客棧》,接著在胡金銓導演的《俠女》、《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任女主角,1984年徐楓隱退幕后,在臺灣創立“湯臣電影事業有限公司”,投資出品了《滾滾紅塵》、《霸王別姬》等經典電影。
胡金銓幫徐楓整理頭發
徐楓后來接受采訪時說:“我真的很感激胡金銓導演,就是因為他那年帶我來戛納,我才對電影有了“國際觀念”。沒有他,我后來就不會想到應該來戛納賣片,也就不會在1988年那屆戛納認識陳凱歌,就不會有《霸王別姬》了。而且我是在1988年來戛納的前四天,在香港向李碧華買下了《霸王別姬》的小說版權。所以一切都是很難解釋的緣分。“
1976年,胡金銓到紐約大學演講,認識了中文系系主任鐘玲女士,兩人于1977年2月27日在紐約結婚,同年8月,胡金銓執導的《空山靈雨》、《山中傳奇》開鏡。
《空山靈雨》和《山中傳奇》兩片皆在韓國拍攝,胡金銓可謂全心全意,盡心盡力,但因為對拍攝環節的嚴格保密,結果又和投資方鬧得極不愉快,此后拍片更為減少,在1980年到1989年近十年的時間,只拍了《終身大事》、《 天下第一》和《大輪回》三部影片。
1988年,徐克籌拍《笑傲江湖》,力邀半退休狀態的胡金銓出山導演該片,想借胡金銓的武俠片功力和當時的電影特效打造出一部曠世武俠經典,那曾想影片拍攝不到一半就出了問題,兩人竟然鬧僵了!
胡金銓與徐克
據說原因出在徐克身上,他用自己的監制身份對胡金銓導演工作橫加干預,不斷將自己對《笑傲江湖》的創意注入到影片中去,胡金銓開始不以為意,最后才發覺自己的導演地位幾近駕空,形同虛設!
最關鍵的是他們的創作理念上出現重大分歧,胡金銓想要浪漫古樸,徐克則要風格凌厲,誰也不肯讓步,后來胡金銓的女弟子許鞍華趕來幫忙,但也于事無補,影片拍攝工作還沒結束,胡金銓便黯然退出劇組,余下的導演工作則由徐克、程小東、李惠民三人共同完成。
道長當初看《笑傲江湖》,發現它好看是好看,但又偶爾令人感覺有種說不出來的別扭,今天才知道,原來問題出在這兩位大導演的分歧上。此事鬧了個滿城風雨之后,胡金銓的義兄李翰祥公開宣告:寧可餓死,也不跟徐克合作!
不過徐克這家伙也有意思,此后不久,他又跑去重拍胡金銓的經典名作《龍門客棧》,改名為《新龍門客棧》,這是道長最愛的電影之一,真幸虧他臉皮厚,不然我們都無法觀看到這部熱血澎湃的經典武俠電影。
1992年,胡金銓拍攝了電影《畫皮之陰陽法王》,影片和《俠女》一樣改編自《聊齋志異》,這是他導演的最后一部作品,但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都不盡人意,此后胡金銓定居美國,為籌拍電影《華工血淚史》而努力,但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
1997年1月,胡金銓做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失敗,不幸去世。
胡金銓這一生有名無利,半生潦倒,為拍戲長期和鐘玲兩地分居而導致離婚,晚年更是全靠以前的弟子照顧,在美國的時候,鄭佩佩負責他的飲食起居,到臺灣的時候,石雋等弟子爭相買單孝敬,據說他最后一次到臺灣時,身上僅有的500美金一分未動。
大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