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澄澄
圖:unsplash
這不是一篇標題文,原因是面試15家公司并不算是什么大工作量的東西,梳理100家互聯網企業更是正常人都能做的簡單事。
可是我的一位老師經常說,能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極好的。
很多前輩都有求職100家公司的勵志故事,但我今生帶著些慵懶的氣質來到這個世上,注定創造不了這種故事。
但在這15家公司的求職中,我不僅僅是面了試,我去無償體驗了工作崗位,把HR對我的面試當作是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把與部門經理溝通后的時間當作是認識行業運作的學習。
面試了這些公司后,我安靜了一個月,潛心塑造了一下我所謂的硬本領,梳理了100家互聯網行業名單,收拾好心情要重新出發。
不到三天,我入職了新公司。
那不是我曾經夢寐以求的公司,但那個公司符合了我曾經所有的想象。
更有趣的是,我在那個公司碰見了曾經面試過我的HR。
這個故事很有趣,但我暫時不想說,今天想說找工作的故事。
01
當下的迷茫不解決,會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
一年前,我臨近畢業。
那時候我迷茫,我焦慮,我著急,我也懶。
人家在網上投1000份簡歷,跑過至少20場大大小小的招聘會,會與不同的HR交流。
我呢?
跑過的招聘會屈指可數,去到現場連簡歷都舍不得投(就沒印幾張),甚至在網上投的簡歷也不知道有沒有50份。
那時候我大深夜會刷很多求職廣告,職場雞湯,面試攻略,始終不得其要領。
記得是臨近畢業的五月份,我面臨兩份offer的選擇。
一個是符合我本身專業的公司,工資低,但規模完善,是行業內的老牌公司,在面試前我非常渴望拿到offer。
一個是我喜歡的傳媒行業,工資也低,規模小,但老板看著十分有涵養。
這兩個選擇面前,我思考了一夜,決定還是選擇傳媒行業。
入職以后,各種行業概念不熟悉,但我始終喜歡這個行業。
不過到后來,我面臨了層層剝削,再也騙不了自己內心的時候,直接辭職。
我很喜歡的一位職場作家曾經分享過:
所有屬于畢業的迷茫都不能以逃避的方式度過,否則它們依然會出現在你未來的人生中。困難像是雪球,躲開了小的,等待你的就可能是一場雪崩。
畢業那年我看過這段話,沒什么太大的感觸。
今年三月份裸辭的那天起,我重新看回這段話,有了很深刻的認同感 ——很多東西都是這樣,當下不解決,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回想起當初的自己,像是腦子灌了鉛,只看到了當下的兩個選擇,卻因為心態的緣故而忽略了第三個選擇的可能性。
不過我始終不遺憾,畢竟我的選擇終究還是擦了傳媒行業的邊,在大半年不三不四的工作中還是沉淀了很多東西。
當你并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心態一定不能崩潰。但如果理智幫不了你解決問題了,那就試試用直覺,哪怕是錯的,日后也會扭成對的。
02
確定行業方向不要人云亦云,你得去體驗
3月份裸辭的時候,我像是卸去了一個重大的包袱。
雖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但那一刻我始終覺得自己沒有錯,因為我想做想做的事情。
裸辭后我似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我說我想做活動策劃,因為以前參與過晚會的執行,覺得在活動中那些指手畫腳的角色很酷。
又比如說我想做影視策劃,因為我對熒屏下的明星生活太感興趣,對影視作品的生產線又極具好奇心。
我想,應該有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對某些崗位和行業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往往進不了幻想的行業,又或者進了那個行業后卻大失所望。
不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往往就會與你的期待值產生極大的差距。
記得我大概面試了五家公司后,我慢慢發現自己對行業概念完全是模糊的。
比如地產行業,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站在一個策劃崗位是干嘛的。雖然過往有過活動策劃的經驗,面試表現的還算不錯,但我欺騙不了自己那種吃力的感覺——尤其是在第二輪考查作品的過程。
比如影視行業,我對其一無所知,只有想像。于是我去了一家初創公司面試,后參與求職前的拍攝工作體驗。那三天沒有薪酬,臨時充當服裝助理,4點多起床。
滑稽的就是第一天下雨,導演取消拍攝,導致所有服裝的標簽都要重來一遍,服裝師基本上是崩潰的,我在一旁也不知道說些什么。
那次之后,我發現雖然不抗拒這種體力活,也覺得有趣,可始終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
當你沒有行業概念,不知道要到哪個行業的時候,其實去體驗一下,往往會幫助你確定自己要進的行業。
不出意料,我并沒有進入到這兩個崗位工作。
一方面原因是,你面試上了這些崗位,但你發現公司撐不起你的幻想。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公司足夠優秀了,可是你始終缺少了吸引HR的能力和特質。
那時候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能急,否則又是一場亂仗。
03
在行業細分領域里摸索,哪怕會讓你一頭霧水
3月底的時候參加了一個新媒體文化節,那時候算是重燃了我對這個行業的興趣,也在一定程度加深了我對某些行業概念的理解。
起初,我是對什么是垂直領域、什么是自媒體矩陣完全是不懂的。
我后來才明白新媒體其實就是我在沒讀大學前就想要進入的傳媒行業,只是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形式。
我那時候開始放棄了互聯網行業以外的面試招聘,開始專注于這塊的研究。
在互聯網公司中,我去過做企業服務的,做硬件科技的,做家居的,做社區服務的,做營銷號矩陣的,還有一些剛成立的小型新媒體工作室。
哪怕是做了這些工作,其實我面臨的依舊是收到的offer不想去,想去的收不到offer。
依舊不知道自己要往哪兒去,甚至會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要離開這個城市,跑更大的一線城市去。
我不知道那些跑100家公司面試的人是如何做到的,我只知道面試了差不多15家公司后的我,就決定停下來,安靜一下。
04
復盤你曾經花過心血做的事情,要有整合思維
六月份,我其實啥也沒做,只是在認真寫文章。
其實也不知道為什么寫,寫了也沒啥錢,可能是因為莫名有了人愿意聽我說,可能也是因為參加了各種社群有了氛圍的原因。
其實相比起一些大咖來說,我寫的不怎么樣,文字厚重度不夠,稚嫩,但或許我總是能夠寫一些很扎心的東西,所以有了一班可愛的粉絲。
在一篇訪談報道里,我曾經看過一句話:每個人要深入的發展方向,都潛藏在過去的經歷中。
在互聯網眾多細分領域里,我一直是面試運營這個崗位的。
直到六月份底,我特地買了本《運營之光》,打算好好了解一下,發現自己根本看不下去。
我本來對運營的認識本來就不夠深刻,又看不下去基礎的書,那怎么會找到相關的工作?
遇到這個問題正常來說可能強攻比較好,但我還真不是那種死磕的人,當時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
我一直都在寫作,其實對應的崗位更好的是編輯,我干嘛非得找陌生的崗位去面試?
職業嘗試當然可以,但現階段我不過是個職場小白,憑什么去嘗試?明明曾經花了大精力的時間去寫作,為何不把它堅持下去,到了日后有精力再去嘗試一些陌生的東西?
后來,我用復盤的思維修改了我的簡歷,明確了自己的崗位。
簡歷不只是展示給別人看,更大的意義在于你對自己的復盤。
05
向上帝發過的心愿訂單,他聽得到
認真寫作后,我發現自己的復盤能力越來越強了,于是我慢慢多了一些應該是不錯的習慣。
比如我要投稿,我會去整理收稿公眾號的名單,將其分類為職場,親子,情感,娛樂等等。
比如我去做輸入計劃,輸出計劃。
再比如我準備重新面試的時候,我梳理了100家互聯網公司名單,選了五家最想去的,打算認真針對性的投簡歷,不再吊兒郎當。
堅持做事一定會有驚喜,我相信,所以它出現了。
我記得在那五家公司里,我投的應該只有三家,有趣的是一家關閉了職位招聘,兩家沒有回應。
另外兩家我還沒有時間做簡歷來應聘,就在某個早上起來,刷到了兩家有些有趣的公司。
一家是熟悉的公司,突然增加了一個看起來還算適合我的崗位。那天早上我本來想著特地做些作品,結果還是輸給了懶惰。
一家是不熟悉的公司,好像有些眼緣,就投了簡歷。有趣的是,HR說,部門負責人喜歡我的文風。
我看了一下公司的號,覺得文風和定位很特別,是我沒有見過的,于是就說,我也喜歡。
第二天我去面試,交談的過程覺得HR的問題問的很好,另外部門負責人面試時,感覺價值觀還不錯。
入職后,一切手續流程很系統,直到負責人帶我熟悉工作環境的時候,我才發現這個公司那么大,大到有些迷路。
那時候我發現這個公司符合我之前所有的想象,規模、行業、崗位、氛圍、位置……
那一刻我很平靜,但我想到了很多很多聽過的雞湯,比如很多年前聽過最震撼一句話:為什么人要喊出夢想?因為這是在向上帝發訂單。
雖然找工作也不是我的什么夢想,但絕對是我的一份心愿訂單,所幸的是,上帝聽得到。
我也不確定深入了解這家公司后會怎樣,也不確定我的想象是否是正確的,但這有什么關系?
這個故事太難得了。
它讓我更加堅信,一定會有一個真正符合你想象的工作出現。
就像我相信這個世界一定會有一個真正符合我想象的伴侶出現一樣。
06
上天不給你想要的,是因為覺得你值得擁有更好的
我也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會走成怎么樣,可是我感慨自己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遇見一家符合自己很多方面要求的公司。
前些天我在做上半年復盤的時候就寫下了一句話,那些我拒絕過的公司和我和拒絕我的公司,其實真的就不是我想要的。
或許未來我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想法,但這是一次我經過實踐和總結后碰到的機緣,這是一次值得被記入成長里程碑的選擇。
可能會有人問,才剛入職場而已,選工作要那么慎重嗎?
其實不是我選工作慎重,是我想對年輕的時光負責。
我大學實習的時候,正好就是那種上班八小時心不在焉,想著下班時間胡作非為的人。
每個人都擁有在上班八小時做自己喜歡事情的選擇權利,只是很多人從來都沒有為此去做準備和整合。
尤其是年輕的朋友。
所以沒有任何遺憾,千言萬語只能匯聚成一句很俗的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END-
作者:陳澄澄,專注成長復盤的95后,人生效率和生活品質的探索者。讓我走過的路,寫過的文,變成你成長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