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或許大多數人對于成長的認知可能是從青春路上走過,再誤打誤撞駛向成熟,一個循序漸進又跌跌撞撞的的過程。
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謂成長,最終不過是學會如何內心協和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
聽起來還挺晦澀的,那是因為青春啊,理所當然的美好,不一定那么美好。
02
這是一個通俗且完整的愛情故事,可能與其他青春小說不同的是,這個愛情故事或許有些獨特,是關于一個男孩和兩個女孩之間發生的愛情故事。
作者用一種較柔和的方式,用平凈的語言娓娓地講述已逝的青春,講述青春快車的乘客沿途所見的實實在在的風景。
? ? 有人評價這本書“色情”,以及作者接受采訪時經常會被問到書中為什么有性描寫?
村上春樹本人用十分肯定的聲音來回答這些質疑。
在這部作品里,他是想把它寫的純凈些的,但越是如實寫就越沒有腥味。
且他想用徹頭徹尾的現實主義文體來寫,將性和死一吐為快。
而我作為讀者,的確在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有一種不自然與不適應的強烈感受,因為這本書對性的描寫幾乎遍布全書且具體到每個細節,這實在是有些意外,但看完之后更多的是理解吧。
當然不只性與愛,還有關于成長的傷痛、死亡的意義。
03
死亡早早出場,同樣也遲遲未退場,這一路上,見證了很多人的死亡。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木月的死,渡邊最好的朋友,直子最愛的人。
一個17歲的少年,成績優異,為人坦誠,十足的陽光少年,竟悄無聲息地選擇了死亡。
后來直子也死了,這讓人有些不寒而栗,隱約告訴告訴我死好像是必然的結局,他們才多大啊!
這么殘忍的方式,是有對應的答案的。
直子曾經對渡邊說過一句話:“你為什么喜歡不上更健全的人呢?”
渡邊并不覺得直子哪里不健全,他以為這是在肯定直子,其實是在安慰自己。
直子擁有不健全人格,類似于精神隱患這樣的心理疾病。
她也曾袒露過,她的姐姐也早在17歲自殺,她們的血液里是隱含著危機里,到了一個特定的點,可能會用這種極端的方式終結生命,死是被迫的。
盡管直子后來住進一個療養院“阿美寮”,試圖自我救贖,但最后還是用死亡終結了自己。
她的死,或多或少也有木月的陰影。
她只愛木月一人,木月死去后,直子便不能再與其他男性相處,她艱難地尋找著與木月之外的男性相處的方式,就像她與渡邊的關系,她努力從內心去接納渡邊,并與渡邊發生了性關系,但是她并不愛他。
直子艱難地尋找著“沒有木月的我”的生存,終于沒有找到。
木月已經成為她的一部分,而她沒能做到將這一部分從她自身剝離出來。不能擺脫童年,不能獨立成長,不能擁有完整的自我,也無法接納別人。
直子最終沒有邁過這道坎,沒有成為某個獨立的自己,沒有走上接下去的人生。
死亡也不過重復木月的苦難,以表達忠誠。
? 除卻直子,玲子另一個我想要講述的女性。不同于其他人,她是年長且滄桑的另一派。大約四五十歲,青春與她早已遙遙無期了。正因為如此,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勉著渡邊和直子。
她對渡邊說:“希望你不要用不自然的方式損耗自己,那是最得不償失的。十九二十歲,對人格的成熟是至關重要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無謂地糟蹋自己,到老時會感到痛苦的。”
她年輕時,被一個13歲的同性戀女孩陷害,先是誘惑再是陷害,這是萬萬覺得厲害的。
盡管已經年老色衰,多年前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并成了永遠傷痛。
她的人生啊,像是一陣波濤,洶涌而過,只覺得悲愴。
04
充實與寂寞,純情與放蕩,奔走與守望,懺悔與迷惘,這更像是渡邊的真實寫照。
與八九個女生發生過性關系,在綠子和直子中間游離。實在是有點輕浮,也有些糜亂。
但我覺得渡邊還是純粹的,正是因為他有這樣不妥的行為以及后來他對直子“愛”的確定,才讓他對“性”變得嚴肅起來。
渡邊自己也說他的心包有一層硬殼,能破殼而入的東西是極其有限的,所以他才不曾對誰一往情深。
直子始終是個例外,綠子呢?或許是意外吧。青春是矛盾的,不能共存卻并存,這必將會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成長故事。
可能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這可能另一種情感體驗。
它告訴我們這么一回事:我們既不能否認愛的存在,又不能否認這種愛或者戀愛呈現為非同一般的戀愛形態,最突出的表現,是性與愛的分離。
帶有日本文化的屬性,用中國文化來解讀其實也不難理解。
我們都一樣,都一樣要正視成長路上的起起伏伏,有些難以啟齒的柔弱,有些澄凈晶瑩的愛戀,那都是真實存在的,帶著青春的標識,哪怕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死亡,即使逝去也凝結成了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