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在改變之初,會先體會到焦慮,為什么?社會變化太快,怕一不小心,被世界遠遠拋棄。
想要在社會中立足,就要有更快的學習能力,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競爭力。
查理·芒格說,如果知道有一天我會死在哪,我永遠不會去那個地方。
投資就是先排除那些爛公司,相應的,我們先要了解阻礙學習的地方。
001 自我設限
我們會戲稱,美女開車不識路。因為很多人告訴她“女人是不認識路的”,旁邊又有人適時獻殷勤,這個認知就會一直占據美女的腦海。
之前聽一位已婚朋友這樣評價他的太太,說她離開了他創造的環境,甚至沒辦法生活(他太太婚后一直未工作)。周圍也有很多類似的情況,但《我的前半生》是羅子君的經歷,卻給大家另外的認知:只要愿意打破因有認知,一樣可以逆襲。
像羅子君突然被離婚一樣,生活出現許多未知,只有不斷跳出自我限定,才能生存。
002 敵人來自外部?
武志紅老師《巨嬰國》里提到巨嬰一個常見的表現,就是在處于失控狀況時,將原因歸為外界,如大家熟知的老人跌倒訛人事件。
某綜藝節目,聲討一些道德敗壞的人物,某期一對情侶上臺,女方含淚控訴被拋棄,男方新歡除了有錢,各方面都是他以前討厭的類型。主持人神回復:他都這樣了,你應該開心。外界環境無法改變,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心態。
喜歡連岳,原因是他筆鋒犀利,從不含糊。來信者往往有問題求助,但既然已經感覺到不對,為什么不做出自己的改變,連岳從來都會毫不留情的點出。
你拿什么樣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也會拿同樣的情態回應你,所以多關注自己的改變。
003 對時間缺乏耐心
6月目標是練出馬甲線,10天后,未看出任何效果,有些泄氣。后來才知道,一方面體脂率未達到,一方面是時間太短。
“一萬小時”理論,往細了算,是417天,分配到有用的時間段,至少有三年那么長。被數字嚇一跳,但要知道成就往往沒那么容易。
沒有事情是一簇而就的,總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一點點來改變。
積極學習+耐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我們還需要好的學習環境。
這里的環境不是指安靜的室內,或者有學習氛圍的圖書館,而是有及時的反饋機制。
考試算嗎?之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是典型的應試教育產物,除了應付固定的考題模式,一無是處。
新浪微博的大V博主,倒是一個很好的反饋機制,只有內容被人喜歡,才會粉絲多,影響效應廣。
學習需要及時反饋,能力要包含各種突發狀況,遇事多了才會泰然。
PS:明天開啟休假模式,回家靜幾天,家里的葡萄樹之前重新栽種中,今年是第一次可以嘗到果實,期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