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說,知識付費,買的是 “知道”,卻不是 “掌握”;
它說,知識付費,大部分是忽悠,只是在販賣碎片化的知識;
它說,引領知識付費的那些大牛,其實是個打著賣知識的幌子,實則在賣焦慮感的奸商。
這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知識太多,時間太快,我們太趕,而焦慮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現實。
不可否認,它道出了部分真相,但是因為焦慮而全盤否定知識付費的必要性,甚至把自身存在的問題歸咎于它,這種邏輯,卻更像是在耍流氓。
知識付費,是對知識的尊重,彰顯的是一種商業精神。
所謂商業精神,就是 “冒險,務實,開放,創新” 的處世精神。在15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就憑借著商業精神發現了新大陸。
而我眼里的知識付費,從來不是一事無成的擋箭牌,而是自我成長的助推器。
便宜的背后,是深坑
有一次跟朋友吃飯,他說自己非常忙。一早要送小孩上學,下班之后還得擠公交,回家買菜做飯,等吃完飯忙活完,已經到晚上 9 點了。
即使不在 996 的公司上班,每天也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我問他,為啥不直接打個的回家呢?省時又省力,一天也就是花三四十塊錢,一個月也就多花六七百塊,節省了你半個多小時,何樂而不為?
他恍然大悟,以前只顧著省眼前這點錢,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背后悄悄溜走的時間和精力。
我們曾以為的理所當然,實則愚蠢至極,而在知識上,其實也一樣。
我曾經就有過為了省下買書的錢,到處在網上搜索各種電子書的經歷。折騰了半天,終于找到了免費的文檔,下載之后卻發現內容殘缺不全,而且還不方便即時閱讀。
我過去為了撿個便宜,非得等到各大電商打折的時候才去買書。結果真到了那一天,卻已經忘了自己本該要讀什么,更遺憾的是,我所期望的努力從來就沒有開始過。
所有便宜的背后都是深坑。而知識上的付費,卻往往能夠有效避開那些隱形的大坑。
有個朋友,特別喜歡在蘋果手機商店買各種 app,而且也樂于向我們推薦他覺得不錯的應用程序。
大家對于他這種肆無忌憚花錢買軟件的行為,覺得很沒必要,甚至嗤之以鼻,而我,也曾經是笑話他的一員。
可當我明白注意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之后,才發現,他這種知識付費,不僅提高了做事效率,而且避免了注意力的丟失。
當我們通過付費而獲得了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我們就能夠將節省的心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專注于學習有用的知識,閱讀更加優質的內容,打磨更深層次的認知,等等。
知識不付費,就是一種窮人思維,貪圖眼前的便宜,卻吃著長遠的虧。我們自以為的小聰明,往往卻是搬起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而所謂大智若愚,就是懂得從表象看到本質,做出的事情看似吃虧,實則是最值當的選擇。
靠譜的知識付費,才是首選
既然要避開深坑,那知識付費就是我們的選擇之一。
在如今風行的知識付費中,除了大牛們的內容專欄,還有各種知識網紅的音頻節目,而之后的收費社群,小密圈,分答,在行,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這琳瑯滿目的知識付費,看得人眼花繚亂,而焦慮往往在其中扮演著 “求知心切” 的催化劑。
之前有人發過一篇文章,大概內容就是 “我可以月入五萬,其實你也可以,加入我的付費社群,你就能夠實現財富的積累甚至自由”。
總還是有些明白人:
“看完了,覺得白費了閱讀時間,看到上面說學兩天就能把財務報表吃透,突然覺得我的經理們大概是吃飽了撐著才會繼續留在四大事務所里,每天過著苦哈哈的日子......”
“我有一個錯覺,我們公司上百個合伙人大概都是傻的吧,還不如去開個收費社群教人看財務報表呢!”
“兩天的課程?這確定不是收智商稅?”
“他根本沒有說明白他是怎樣月入 5 萬的,更沒有說清楚月入 5 萬和他在社群里承諾的知識付費有什么關系…...”
這樣的知識付費,推敲起來,邏輯混亂,不過是給我們打了一針雞血 —— “姜太公釣魚 —— 愿者上鉤。”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會有從天而降的大餅,一步登天的躍進往往是吹出來的泡沫,一戳就破。
靠譜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影響力,而靠譜的知識付費,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那什么樣的知識付費是靠譜的呢?
發起知識付費的人,得是個靠譜的人
所謂靠譜的人,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不要看 TA 怎么說,要看 TA 怎么做,更要了解 TA 因為擁有了哪些知識,TA 具體做到了什么,達成了什么目標。
靠譜的人往往有擔當,做事情有始有終,而 TA 推出的知識付費,往往也自帶靠譜的屬性。
這類知識付費,要能真正滿足我們某方面的學習需求
我們首先要明確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知道我們要學習什么,從而之后的選擇才會是靠譜的。
明確了目標,在選擇上就限定了一定的范圍,找到那些能讓我們達成目標的知識付費,才會讓我們最終學有所成。
靠譜的知識付費,核心本質是知識的價值
社會節奏越快,人往往就越容易急功近利。而靠譜的知識付費,從來都不會利用焦慮感來大做文章,而是不卑不亢地展示自身價值,童叟無欺。
它的目的是傳授知識,促進個人的成長,而不是承諾你能一夜暴富。那些承諾 “四個月賺到一百萬”、“一年內實現財務自由” 的付費學習,才是真正的大忽悠。
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一系列的知識付費產品,都是自由市場之下的商品交易,有人賣就會有人買,無可厚非。
選擇了靠譜的知識付費,就是找到了自我迭代的新大陸。而對待知識付費,我們要做的是主動選擇,而不是隨波逐流。
別把知識付費當成失敗的借口
知識付費之后,我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我在 6 月份上了一個寫作課,剛開始的目的很明確,只是與愛好寫作的人建立連接,對于課程內容并沒有太多的重視。
隨著課程的漸漸深入,身邊有些朋友說,沒學到什么,寫作能力并沒有得到提高,然后就開始對于付費寫作課頗有微詞。
那個時候,我也是其中吐槽的一份子。
直到有一天,我在寫作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寫作課上提及的一些寫作套路,然后就決定按照那個邏輯框架來寫文章。
結果文章出來之后,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饋。
我們都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買了幾個課程,訂閱了幾個專欄,學習了幾句英語,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精進到高手的境界,結果卻是被現實 “啪啪啪” 打臉。
很多牛人的內容付費產品,從來都沒有定位成一個拯救者,而只是標榜為助人成長的工具。知識付費,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知識輸送的渠道,但并不保證我們付費了就能夠擁有導師那般的認知高度和成功。`
難道我們自己學不好,還要怪別人不應該出來賣嗎?
學了感覺沒用,甚至更加焦慮,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太懶,不愿意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人生沒有捷徑,而學習知識,不僅僅是學,還要學以致用。
另一方面,是我們大多數時候注重的是 “學”,卻忽視了 “習”。知識,不是學了之后就自動內化的,而是需要反復琢磨,反復咀嚼,反復運用,才能形成我們大腦的一套意識自動化程序,而這就是所謂的 “學而時習之”。
就像開車的老司機,根本不用多想,就知道什么時候該怎樣打方向盤。
一直以來我都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從每天的清晨反思日記,到從閱讀中的分享輸出。有輸入,就必須有輸出,而且還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到一種平衡。
這種平衡,其實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因為輸入得多了,輸出也自然增多,以達到平衡,而輸出多了,又需要大量的輸入來調節這個平衡態。
只有不斷維持知識學習和運用的這種平衡態,我們才能真正從 “知道知識” 過渡到 “掌握知識”,最終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
其實,我們應該感謝那些知識付費的締造者,他們讓我們重新重視了知識,讓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創造財富” 這樣的觀念重新被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
而知識付費,就是對知識,對人才最大的尊重。知識付費,重要的不是付費,而是付費之后的 “學以致用”,其關鍵在于我們自己。
一個好的學習者,明白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而學,也很清楚自己該怎樣去學。TA 的學習,不依賴于學習的平臺或者形式,也從不將自己的失敗推卸到別人身上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信息的爆炸讓我們迷茫而焦慮;這也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付費獲得有用的知識,不斷進步。
如果你心存抱怨,還沒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那是因為你只用眼睛向外看,卻沒有用心向內看。
凡事用心,著眼于自身,我們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簡介
Windy Liu(雨令),最會理性思考的個性偽文青。愛文字愛畫畫,常年潛伏于程序猿群體。
編輯:木木
題圖:沫沫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微博:@新生大學
本文圖片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