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習養試驗區、校(社區教學點)教育者文化修養暨(經典)教學研訓活動圓滿結束
? ? ? 5號上午由傅柏青老師主持展開教師心得分享及專家互動交流分享,參研教師們對中華文化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頒發結業證書
她說:“說來談去,論去道來,沒有踐行,不能習養,只是聽說過而已,都是毫無意義的!”
? ? ?這是一段短暫而又快樂的的學習旅程,大家都收獲滿滿。希望中華文化習養實驗學校的骨干教師們率先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讓華夏文明熠熠生輝于五洲四海!
專家觀課指導:
對一堂小學數學課的觀察與思考
? ? ? ?有幸觀摩了一位云南某小學桂老師的關于“圓”的數學融合課,試將中國傳統文化融進數學學習中,是跨界學習。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美好環境,關注以學生真實發生的過程及其轉換、意義的生成協商等的關鍵性事件為中心無疑是重中之重,對于我們研究課堂問題來說都是前置性的、基礎性的。
? 一、課前
1、讓學生介紹籃球活動,意在從熟悉的生活體驗中“引發”,人易受環境暗示,教育是喚醒。
2、出示課件,采用學生探秘的游戲化心理,讓學生在“增魅”中產生探究意識,以此強化教學目標。
? 如何抓住學生的心是教學藝術性的體現,也是教育智慧的綜合反映,是需要教師們一輩子都值得探索的策略性問題。
? 二、課中
1、師問生答。學生回答的準確率較高,說明學生已經掌握圓的相關知識,要注意由低階學習向高階學習邁進。在此,一要盡量減少判斷性問題;二要高度關注學生學習的誤差率,這是有效性學習的前提。若是誤差率較高,應當復習鞏固之后再繼續新的學習。
2、讓學生陳述生活中的“圓”,如車子的商標、奧運五環等。這是貫徹以舊帶新的原則。要處理好教師的“顯”與“隱”,盡量減少自己的控制欲,不能“獨霸講臺”。教師要把自己變成學生學習的設計者和支持者。
3、擴散。讓學生在建筑、剪紙、餐具等中定向“發現”圓的具象思維到古希臘哥達哥拉斯對圓定義的抽象概括思維。讓學會抽象思維的方法,屬于上位學習。
4、用紙(建議用廢舊或使用過的)、剪刀剪圓并讓學生說明圓的特點,其意在貫徹“做中學”。
5、師問(圓的特點)生答,檢查反饋。
學生甲:“邊緣光滑。”老師沒有評價反饋,也沒有指? ? ? 令學生坐下。說明老師贊賞、激勵學生,把學生“托”起來的意識還不能自動化。
學生乙:“直線………”老師依舊沒有評價反饋,也沒有指令學生坐下,而是實現生生互動,轉問全班學生。
學生們“七嘴八舌”,問題生成了,怎么辦?直奔答案顯然是不恰當的,只有先“合并學生的問題”,提煉出本質問題、驅動問題來“項目學習”。在此,需從四個向度上“引導”:我已經知道了什么?我還想知道什么?我怎么做才是正確的?我想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怎樣的問題?
6、經過簡短討論后,教師出示“圓”的定義,并讓學生齊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下定義,形成抽象概括能力。教師為了強化對“圓”的概念理解,采用了觀察學習、重復學習、做中學(對折紙、圓規畫圓的活動,具身認知)
徐小鳳老師的一節《游子吟》的啟示
一、課前
1、呈現學習目標和圖片。老師發揮自己朗讀的優勢,講出故事,已引起“憤悱”。
? ?情感的躍動是學生高效認知的內驅力。當然,如何藝術地“呈現”目標需要明確目的和熟知學生的情況才行。
2、提問學生。以此“落實”學習任務,積極反饋。
二、課中
1、配樂,在音樂中師范讀《游子吟》。利用音樂創設情境是打動學生心靈的教育手段。
? ?《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2、學生自由朗讀,并合作學習詩的“節奏”,師巡回指導。學生參與度高,表現積極。
? ?老師的學生觀決定了教學觀。追尋自己行為的意義和文本的意義是學生的“本性”,善用者因勢而為。孔子教育的最高智慧就是“成人之美”,因為學生在孔子的眼中都是獨特的,所以才會“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隨處成就”的。
3、生積極主動地呈現學習結果。配樂再讀。鼓掌激勵。
? ?為學生的感知、認知、學習行為、參與方式、自我調節提供多種媒介的多樣選擇才是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
? ?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只要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提高學習者的自信力就是最好的教育。
4、配樂并使集體站起來齊讀。
? ?身體的姿態決定著人的情緒、心態和思維。美國學者霍爾指出:“對于一些學生來說,使用個人輔助技術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基本的身體和感覺通道進入學習環境。”增強學生的身體記憶、情緒記憶、體驗記憶是教學義不容辭的神圣責任。
5、師生共讀。教學現場中,一些教師不與學生共讀,游離于外。
6、師吟誦全詩。
? ?吟是中國最美讀書聲,漢字是有四聲調的,聲音是有意義的,以字帶聲、以字行腔是漢語特有的。在吟唱中涵詠、思考,讀書是優美的、快樂的,是“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的魅力事業,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深度思考。
7、師用自己的音樂天賦,拉動手風琴,讓學生低吟淺唱。
? ?把學生“拉進”情景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新的情境中默默“遷移”就是切實的教育。
8、師述詩之情景,為“情景表演”張目。
? ?課堂教學中話題或學習目標的轉換需要仔細斟酌的功夫活,是隱形備課的主要內容之一。
9、師生配合,表演情景劇,通過表演加深理解和意義協商。
?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老師進入角色快,理解更到位,學生進入角色慢,如何更好的配合呢?二是當一個學生和幾個學生表演時其他學生要干什么呢?觀眾?導演?評價者?
三、小結
1、讓學生講所得。此法甚好,學貴自得。
2、師問生答。學生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嘗試回答,內容具體充實而多元,理解準確無誤。
? ?師問:“媽媽平時為我們做什么?你為媽媽做了些什么?”讓學生還原到生活中理解“母愛”與“孝親”是一種延展式的提升學習。因為親密感和責任感是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內容,讓學生既有德性又有德行,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大法!
四、課后
作業設計精巧,既有任務完成型的,又有體驗開放型的。一是讓學生回家,給親人吟唱《游子吟》;二是讓孩子回家“擁抱”親人。“孝”是一種踐諾行動,是子代善待親代的反哺行動,為人所特有。傳統文化進入課程、課堂是要從融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