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自己的心里有一片詩意的桃花源,又何必非要出走才能看得清。倘若自己的心靈滿地瘡痍,不從內心真正地認識到問題所在,又哪里是僅僅去幾次遠方就能拯救?
01
周末看了一期《非誠勿擾》,最后上場的一名男嘉賓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說他是一個背包客,喜歡感受世界,認為年輕人應該有獨立的想法,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和追求真正的自由。
他喜歡三毛,感動于三毛和荷西的愛情。喜歡三毛的一句話:心若無處安放,在哪里都是流浪。
看到這,你是否覺得還不錯,認為此人是一個愛文藝、愛自由、有自己想法的男性,活在了自己的詩與遠方里。
可是問題來了,當女嘉賓們提問他為何不買房子,賺錢能力怎樣的時候,他卻總是在回避這些問題,推三阻四地把話題往別的方面轉。
在嘉賓的再三追問下,他才說自己以前的工作繁忙,有一天突然想明白了,決定放棄一切,背包旅行。
后來,他說自己的賺錢能力不強,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父母。
他希望對未來女朋友的態度更多的是占有和親情的關系。
希望有個女朋友平時可以忙工作,他想要出游的時候,女朋友可以隨時奉陪。
他認為買房子、結婚都是枷鎖,他害怕將自己置身于婚后的柴米油鹽之中,他認為所謂的盡孝、盡責任一定程度上都是道德綁架。
他不希望父母和未來的妻子給他提太多要求,他一直在強調做自己,喜歡自由,向往自由。
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看明白了,這位男嘉賓是在逃避。
他用看似自由、看似灑脫的方式走向遠方,事實上他只是沒有能力做好現實中的事情,把自己該承擔的責任看作是綁在自己身上的枷鎖。
他逃避責任、逃避工作、逃避問題,他所謂的自由是可以拋開眼前的一切,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顯然不是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需要能力,需要責任的,并非如甩手裝柜一般,丟下家里的一切,出去窮游,順便標示一下自己是多么與眾不同,多么有想法,有著多么達觀和灑脫的生活態度。
他的所謂的自由只是一種無力的逃避。
02
曾幾何時,高曉松的一句“生活不只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成為許多人大肆熱捧的經典。
他們拿這句話來當做自己的人生格言,寫在了微信簽名上、QQ簽名上,并且成為了朋友圈曬旅游照片的文字標配。
可是總會有人不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就像是看一本書,有些人看了能受到深刻的啟發,可是有些人看了僅僅只能說是瀏覽了而已。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形式化地理解了表面的意思。
詩與遠方,并非是讓你放下現實中的一切出走世界,去遠方尋找你需要的東西。
而是讓你在繁瑣的現實中看清楚生活的本質,了解人生的意義。
倘若自己的心里有一片詩意的桃花源,又何必非要出走才能看得清。
倘若自己的心靈滿地瘡痍,不從內心真正地認識到問題所在,又哪里是僅僅去幾次遠方就能拯救?
就像上面的男嘉賓,自己認識不到問題出在哪里,以掩耳盜鈴的方式在外面窮游就能填補內心的空白嗎?
兩年前,河南女教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宣言讓多少文藝青年的心里蠢蠢欲動,激情澎湃,滿眼的佩服和羨慕。
它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想象力,人們眼里仿佛看到了一個詩情畫意的世界,借此咒罵一番眼前這糟糕的生活。
同樣蠢蠢欲動的還有那些本來已經對現實的工作有所懈怠,卻找不到理由放棄的人,以及那些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人。
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瀟灑的、心安理得的借口。
對,我要出去看世界,不管手底下多忙,多需要錢,我都不干了,我辭職,家不管了,父母也不管了,我要出去看世界。
只是你以為辭職了、出去了就可以改變現有的生活狀態嗎?
當你從遠方回來時,除了那張曬得黝黑的臉,以及念念不忘拍下的幾張照片之外,你的心里并沒有留下多少特別的痕跡,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
你生活樣子的好壞,根本就不是你是否辭職,是否去了遠方,而是你有能力選擇你想要的生活,有變換生活節奏的能力,這能力中自然包含了責任。
并不是一句你想要自由,就可以什么都不顧地一走了之。
03
我的一位老師是一位喜歡外出遠游的人,每次看到他傳出游的照片以及那張笑得燦爛的臉,我都會不由自由地為他感到高興。
現實中的他非常熱愛生活,喜歡看書,親近自然,保持著健美的體型,每年都參加馬拉松比賽。
他為人親切隨和,將近五十歲了,看上去仍然青春活力,魅力無比。
對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當初畢業時,他幫我修改碩士畢業論文。
當我拿到那篇被不同顏色的筆所作的細致標注的文章時,我有些驚訝地說不出話。
他甚至精確到我哪個字寫錯了,精確到所改文字的出處,參考文獻。而在這之前,我并沒有跟他特別熟悉。
這是我第一次目睹他的認真細致的態度,他做事情認真的樣子其實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樣子。
這位老師認真地對待生活中的一切,他有包容萬物的自然心態,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這樣的他,心中自有詩與遠方。
他的出行是有能力的選擇,是在尋求不同的體驗和感受不同的生活。
其出發點并不是在逃避眼前的生活,相反,他對生活相當熱愛,這樣的遠行是對生活的進一步探索,而這種積極的方式也一定會帶來美好的改變,包括眼界、心胸,看待事物的角度等等。
因此,當不同的人在傳出游照片的時候,在講旅游經歷的時候,你對他們的態度一定有所不同。
因為你明白,詩與遠方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內心,與出不出去并沒有完全、直接的關系。
詩與遠方里飽含著你對生活的熱愛,你對自己的期許,你所追求的人生意義。
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的轉換,看成一定需要去遠方尋找什么,看成一種現實生活的避難所,當成一種不負責任的借口與理由。
04
詩意的生活不是來源于外在,而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正如荷爾德林的一句話:人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辛勞是生活的本色,而在辛勞中體味詩意,這就是境界。
因此,真正決定你能過上詩與遠方的生活的是你的審美品味,是你的人生態度。
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在自律基礎上的,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念下的大自由。
并不是不顧別人感受,不負擔責任,只顧自己享受的自由,這樣的所謂的自由才是對人生的辜負和浪費。
艱辛的勞作之中自有一片天地留給自己,這在于你明確地知道你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不是對生活的逃避,而是即便艱難,繁瑣,你依然能從艱難繁瑣中找到自己的一絲空間,一點樂趣,能夠敏感地捕捉到美好,它跟有錢沒錢沒有多大的關系,它是一種心境。
繁忙的一天之中,哪怕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屬于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這個過程,這個時間就是屬于你的詩與遠方,是你生活的調節器。
人生看似平淡,但平淡中自有一絲愜意與詩意。
詩與遠方的生活并沒有那么花哨,樸素之中便能擁有,就看你有一顆什么樣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