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林少華一直以村上春樹的翻譯者身份而聞名,但他自己一直想寫一本屬于自己的書,于是在2016年便有了《異鄉人》的出現。實際上,這并不是林少華的第一部散文集,此前他還出版了《為了靈魂的自由》、《落花之美》、《夜雨燈》等多部著作,但每一本的風格都不一樣,《異鄉人》收錄了作者近些年對于當下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字之間充滿了智慧與禪意。正如他本人所說,其創作的目的在于“訴求社會良知,呼吁文化鄉愁”。
? ? ? ? 這本書以散文的形式闡述了一個概念“不論我們身在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雖然這看似哀愁,但其中卻透露出對于世間萬物的熱愛,以及人生在世懂得享受的依然心情。初讀這本書,被本書田園般悠然的氣質所吸引,我仿佛看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或者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傲然。因為在這本散文書中,講述的更多的是對于一花一草、一樹一木的留戀與喜愛,很少有為世俗所牽絆的煩惱。在他的筆下,買車比不上買一個長滿葡萄架的小屋,牽牛花和蒲公英都是壯觀的美,因為相比于都市的污濁空氣和人來人往,田園更能陶冶情操、令人愉悅。
? ? ? ? 想必在翻譯過村上春樹的眾多書籍之后,林少華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村上的影響,從書中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了一股淡淡的村上村樹的氣息,因為這本書借用了村上春樹說過的關于異鄉人的觀點,而且異鄉人的主題其實就是在說人與人在接觸過中,靈魂中都有彼此難以相融的孤獨,與村上小說中一直在提倡的孤獨如出一轍。但內容上更多的是屬于林少華的個人風格,村上以一種文藝、小資的方式進行表達,林少華的散文則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且多透露出一種目睹過人世滄桑后仍有的樂觀主義情懷。跟隨著他的文章,我們被帶到了他孩提時代的東北農村,也看到了那片漫天螢火蟲的地方,不知不覺中感動于造物主給我們創造的世間萬物、以及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事,見過的一切人,因為書中的細膩描寫,讓人感受到作者對世間萬物的熱愛,雖然在骨子里面,我們彼此都有格格不入之處,如同彼此的異鄉人。正如作者所說:“一片樹葉的飄落并非毫無意義,而同整棵樹的生命密切相關,珍惜賦予自己的生,同時珍惜別人的生”。
? ? ? ? 年近古稀的林少華,回首往事,多了一份怡然,少了一份抱怨,這是經歷過歲月洗禮之后的思想重生,倘若我們也能夠有如此大的氣度和心境,眼中的萬物,以及做事的方式,亦會有一種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