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看到“教科小數園地”第八期共讀讀書《俞正強:低頭找幸福》(王永紅編著),我再次拿出來這本書閱讀。因為我之前已經讀過了很多遍。大概是2017年讀過,2020年午間又讀了,因為要參與這一期共讀活動,我知道,我之前的閱讀是快速的,沒有咀嚼的。
看到打卡群里老師的分享,我看到了老師們啃讀書籍的精神,我再次在關鍵之處停下來。
起初我是高興的,因為我心里想“要是天天打卡,這樣的學習肯定能促進自己的進步。”
其實,當我打卡了兩天,我就覺得這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我不要停留在僅僅摘抄一些讀書筆記,而且要提出自己的問題。比如,我提出“怎么做才能讓剛給自己的思想變得深刻?”“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諦?”“為什么和學生聊天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和學生聊些什么?”
自己選擇了自己負責,我又想這些問題不能僅僅局限于找到問題的答案,我期許的是我確定的是我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入、更深刻的梳理。
今天,我讀到了“20年沒有中斷的思考問題”,我看到這樣的標題,我是非常吃驚的,很多時候,思考問題是容易的,持續思考是困難的。這就好比我們的自我約束說出來是容易的,真正做到卻是非常困難的。
、
俞老師關于學習困難的思考,20年來都沒有斷過。最初他找到了原因,找方法,他認為:“所有學習困難的原因基本上源于準備不足。這個準備不足包括他的知識準備、他的思維方式的準備、他的心理準備、情緒準備,這些都會影響他的學習。”
實際上,俞老師找到了有意義的問題來研究。俞老師研究的問題也是普遍性、一般性的問題。
讀了這段文字,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什么呢?
什么是有意義的問題?
為什么思考有意義的問題?
為什么總是會有學習困難的學生?
是什么力量讓一個老師持續思考問題?
是什么影響一個老師持續思考影響學生學習的問題?
哪些是我之前想到的影響學生學習困難的因素?(比如學習習慣、學習心理)
什么是準備?
選擇一個問題,“是什么力量讓一個老師持續思考問題?”我想到的答案是:教書育人的責任感。教學本質的洞察力。
我極其珍視自己的感受,難免讀到一些句子,我開始聯想,如果從寫作的角度,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為什么我們認為寫作會困難呢?是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寫作準備不足呢?
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準備,比如開始的準備,開始尋找素材的準備,開始保留自己情緒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