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隱喻在很多心理療法中都有使用。但使用的目的和方式不同。
? ? 在榮格心理分析中,經(jīng)常運用童話故事里的角色來映射出一個人內(nèi)在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從沖突走向融合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從最初排斥陰影到接納陰影到陰影轉(zhuǎn)化為力量的過程,此時意味著這個人走向自性化的道路。這一過程一般用沙盤游戲治療中通過來訪者創(chuàng)造的沙圖或者繪畫等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為載體來實現(xiàn)。
? ? 在接納承諾療法中,在解離、接觸當下、以己為景、承諾行動、明確價值、接納的節(jié)點上都能使用。心理學專家宗焱認為用隱喻開展心理咨詢工作,從過程來說:可把來訪者的問題具象了,并拉開了來訪者與問題的距離,建立觀察的視角。從結(jié)果上來講:把認知、情感、行為看成個體的一部分、是過程而不是全部和永遠無法改變的固化的標簽,即情緒≠我,認知≠我等等,這既能引起來訪者的頓悟,又能減少直接工作的阻力。
在實際的咨詢中,一個想要在對視時消除恐懼的來訪者,咨詢師使用了這樣的方法:
咨詢師:如果你的員工有一個和你一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來訪者說:我肯定辭退掉他,因為我就很討厭我這樣的自己。
咨詢師:如果把你身上的所有問題比喻成你的朋友,你會怎么做?
來訪者:我肯定幫他把這些問題改掉。
咨詢師:幫助他改掉的背后你覺得是什么?
來訪者:還是不愿意要它們。
咨詢師:那如果這些問題就是你的子女,就像我昨天在精衛(wèi)中心上班的時候,來了很多智力發(fā)育遲緩或者自閉癥的患兒,做任何事情都改變不了,那你怎么辦?拋棄他們嗎?
來訪者:改變不了只能接受呀。
咨詢師:是呀,你身上的所有問題你努力了這么多年,你依舊沒有辦法。它們就像你的兒女一樣,你覺得它們此時會需要什么?
來訪者:接受它們?
咨詢師:它們只是你的一小部分,并不是你的全部,當你拒絕討厭它們的時候,它們也許會更難過和絕望,就像餓了的嬰兒一樣,你不管他們的時候他們會哭的越來越厲害,但是你看到他們,照顧他們,他們可能就安靜下來。
來訪者:您的意思是不是把它們比成身體的一部分,當我再出現(xiàn)恐懼和緊張的時候,不去逃避和指責他們,先安撫,然后覺察此刻的感覺,想法,情緒和身體反應?
……
這個片段,被知名精神科專家杜省古解讀為:這個隱喻連用了三個生動的比喻,治療師轉(zhuǎn)移之間無縫隙。人們對事情往往有三個態(tài)度,即改變,離開和接納。
本次治療的重點不是改變,也不是離開,而是接納。接納雖然可用系統(tǒng)脫敏法來改變,但在治療中難度大,不如隱喻靈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