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候可能還有人會在意你的爹媽家庭和背景,討論下你家這么好干嘛還要來上班的話題。等30多歲的時候,大家只在意你在社會中的位置和職務,至于你爸你媽和你家,都不重要。
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是生長于二代的圈子里,因此其實我們的競爭挺公平的。不要在最好的年紀,沒有選擇做最好的自己。
1.選擇一座重要城市
選擇一座重要的城市,能讓你徹底脫離家鄉的庇護。這也是為什么漂泊在香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青年們,心里多少會有種沉重感。
接下來的路都要真的靠自己了,無法再指望小城熟人社會的關系網絡了。在陌生的城市里,才能痛定思痛,想要真的拼出個什么花樣來。
這座重要的城市必定是多元的,包容的,承載著千萬種生活方式。比如上海,茶餐廳里陌生人擠在一張桌子上,老人喝著幾十塊的奶茶,白領聊著幾百萬的單子。比如北京,二環胡同里,大爺在遛鳥,年輕人在玩滑板,老外在喝咖啡。
人與人之間物理距離極小,心理距離很大——有人說這是大都市冷漠的通病,我認為這是生活給每個人賦予的無限自由。選擇一條你自己的路,去拼吧,沒人會在意你的選擇。
選擇一座城市,其實是選擇未知的社交圈,重新定義你和自己、他人和環境的關系。
當你真正融入、接納異鄉文化,你才懂得原來人生有這么多選擇。在價值觀的激蕩中,更加看清自己,打破陳舊的桎梏,給認知撕開一個無限增量空間。
人生,何必被腳下的土地設限。
2.跳槽,是跳格局
跳槽,本質是跳格局。然而,選擇新職業要注意“技能遷移”,不是所有不切實際的夢想都值得被鼓勵。
古典老師說過,我們每個人的能力中間,都隱藏著可以被回收再造和遷移的技能,稱為可遷移能力。比如,從教育轉行金融時,真的是從零開始的么?不是。
不同工種,最表面是一層專業術語構成的知識體系,這其實是最容易在短期通過刻意練習熟記和運用的。最關鍵的是不同行業背后的底層邏輯。
所以,要挖掘兩種工作之間是否相互裨益,抓住底層邏輯進入一個新領域,增值你的格局。
3.打磨你的核心技能
如果在城市和行業條件都不錯的前提下,為什么總有人混的比較好,出彩的總是少數呢?
雖然很多人確實有潛力,但卻疏于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你的某項特別優勢,決定你能走多遠。
有這樣一個悖論:學生時代,反倒是我們最努力發展技能的階段。當時熱衷找實習、參加社團、刷各種考試,都是為了在求職的時候,給技能項加分。
然而,很多人進入職場后就像股票一樣漲停板,然后逐漸下滑。沒有突破,又漸漸被生活其它壓力拖垮,就此認命,了無生機,像是游蕩在職業軌道上的喪尸。
因為,學校遵循短板理論,在統一考核標準下,大家的技能是差不多的。而進入了職場,同樣的方法,只會產出一個平庸的結果。
所以,在職場發展核心技能,才能給自己增值。可以是學好一門語言,也可以是考取專業證書,增加你的含金量。
總之,你要給自己找一個不可替代的理由。
很多人懼怕30歲時,在職業發展上遭遇瓶頸,被更有活力、更有沖勁的年輕人替代。于是在感慨,這個時代更新換代太快,從前一切都慢,一切都很美好。
這是時代的壞嗎?并不是。
我們這一代,難道不是趕上了社會環境最包容,個人風險承受能力最高,犯錯誤成本最低的好時候?
你可以在一天之內,抵達任何想去的城市;在三個月之內,吸收任何行業最新知識;在六個月以內,打磨獨屬于你的核心技能。
這是最好的時代。所以,行動吧。
作者 | 六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