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邊同事閑暇聊育兒,我總是認真聽。聽來的這件真人真事,也想和你們分享一下。
同事L是單位的技術大牛,30年前的清華畢業生, L妻子是本地高校的老師。兩口子都忙,平時幾乎沒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但是孩子的成績一直很好。好到什么程度?學校開家長會,老師特邀L妻子給所有家長分享經驗。
講臺上,L妻子的第一句話是:“說來慚愧,我幾乎從不給孩子作具體輔導。”臺下家長面面相覷——聽著好假。
L妻子接著說了第二句話:“但是每天孩子放學,我都會問她,今天你學到了什么?有時還會加一句,媽媽好多年不碰中學課本,你教教我唄。”這下子,所有的家長都坐正了身子,提起了興趣。
能將一個知識點完整復述出來,孩子一定是記住了;能從頭到尾教別人一遍,孩子一定是消化理解了;孩子講完,發現自己竟然還能幫到家長,孩子一定更有自信了。L妻子果然專業!參加分享的家長點頭稱贊。
02
但是,有人覺得“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不算是最贊的提問。
比如,以色列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據他回憶,年幼時放學回到家,他的母親總問:“拉比,你今天有沒有提出一個好問題?”拉比認為正是母親的這句話,讓他養成了“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好習慣。
類似的例子還有以色列原總理西蒙?佩雷斯,他小時候放學回家,母親的第一個問題是:“今天你在學校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讓老師回答不上來?”
事實上,“今天你提問了嗎?”是猶太人與孩子交流的“標準用語”。沒錯,整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在用這句話迎接放學歸家的孩子。
以色列人認為學習不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隨時懷疑、隨時發問。
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這才是科學的真正進步。”愛因斯坦本人正因為發現了牛頓力學體系中存在的矛盾,而建立了相對論。
如果說“學到什么”有助于孩子增強對現成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那么“有沒有提問”則在提醒孩子發現問題所在,主動思考知識與生活的聯系。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拼“記憶”,多數人拼不過機器,論“發現真正問題”的能力,人類暫時保持領先。
看到這兒,你覺得“今天你提問了嗎?”是不是更贊的提問?
03
也許你家孩子還沒到樂于提問的年齡。沒事,這兒還有一條提問,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這個啟發來自我的一位朋友。很多年前,我們同在一家上海公司實習。她來自西南某地,聽不懂上海話,很多軟件也不會用。但她每天的笑容像灑了陽光,辦公室的前輩都喜歡她,不僅是因為她看起來可愛,她總是很認真、很快速地學。她幫同事們擋過電梯門、帶過飲料,但又顯得很自然。她是同一期里得到最多好評、收獲最多友誼的實習生。向她請教經驗,她說是從小的習慣使然。她的媽媽每天都要問:“今天有沒有認識新的朋友?有沒有幫到別人?有什么想跟媽媽說,需要媽媽幫助的?”她一直相信,幫助別人、認識朋友是到了新環境最最重要的事。“對啦,我媽媽還喜歡問,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所以,我更多記得那些讓人開心的事。”她笑著吐吐舌頭。
家長的“第一句話”原來有這么大的作用。那么,“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今天你提問了嗎”、“今天你有幫到別人嗎”哪個提問最贊?其實,這3個都是極好的提問,側重點不同而已。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即使是同一個孩子,不同階段也有不同需求。想來沒有最贊,只有最適合。
這里,獨家首次歸納了“第一句話”的三原則,不重不漏、史上最強版本,送給你。
三原則:1.話題明確(有說話的欲望);2.避免消極暗示(總提什么,就記得什么);3.啟發孩子互幫互助、主動思考(人際交往與發現問題的能力很重要)。
按照三原則的順序,還有如下示范提問非常值得一試:
1.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2.“今天聽故事了嗎?給我講一講,好不好?”
- 今天有什么好收獲嗎?
- 講一個你今天覺得特別好玩的事!
5.你今天認識新朋友了嗎?他有哪些優點?
6.你的好朋友回學校上課了嗎,他的感冒好了嗎? - 有什么困難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
- 今天,你也出題考考我吧。
從今天晚上開始,試著問孩子“不一樣”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