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故鄉夏天的故事,總是說也說不完,總覺得自己已經寫完了記憶中的夏天趣事。腦海里卻總是冷不丁又冒出來一下兒時夏天的記憶。那就接著用文字記錄下來吧。這些記憶里散落的珍珠,值得被珍藏。
夏天雨后的蛙鳴,午后的蟬鳴,惱人的蚊子,浪漫和夢幻的螢火蟲。
自從高中開始住校,一個月才回一次家以后,故鄉就只剩寒暑假,也就是夏天和冬天的記憶最多了。等到工作在別的城市安了家,故鄉就只有冬天了。
現在縈繞在我腦海里的是夏天熱鬧的稻場。
等到6-7月份,收割麥子的季節。整個田野里都是一片黃燦燦的成熟的麥穗。風吹麥浪的場景讓人心生蕩漾。小時候還沒有收割機,收割莊稼全都要靠農人們人手一把鐮刀,“咔嚓,卡擦”一下一下地割。幾個人排成一排。左手抓住一把麥稈,右手拿著鐮刀割斷左手里的麥稈。然后把割下來的一把麥子放成一堆,等到湊夠一捆了。就捆成一個水桶般那么粗的麥子捆。別看我是個小學生,這種農田里的活動可從來沒有缺席。奈何力氣小還愛偷懶,干活不情不愿。跟爸爸媽媽一起干活的時候,難免被落在了后邊。頭頂上驕陽似火,粘嗒嗒的汗液濕透了衣衫,麥穗的麥芒扎得人渾身癢癢。但是天又太熱,只能光著胳膊忍受著麥芒的騷擾。
收割好的一捆一捆的麥捆,爸爸會用手扶拖拉機把它們拉到自家的“稻場”(用來給收割的莊稼脫粒和晾曬的一塊土地,每家都分了一塊)里。然后把它們堆成一個個高高的像瓦房一樣形狀的麥垛,麥穗朝外朝下地往上堆。這樣堆是為了讓麥穗快點晾干或者曬干,而不至于被捂得發霉了。發了霉的麥子是賣不來好價錢的。等到麥子都收割回來了。爸爸就會找一個好天氣來給麥穗脫粒。那時候也是沒有任何脫粒機的。一個人站在高高的麥垛上把麥捆一個個地扔下來,站在麥垛底下的人則負責把一個個麥捆鋪到稻場的空地上,還要把捆著的麥捆解開,然后把金燦燦黃澄澄的麥子平鋪在地上。等到一個稻場都鋪滿了帶麥稈的麥子。爸爸就去搖響家里工作了好多年的手扶拖拉機,拖拉機后邊拉著一個圓柱形的大石磙。爸爸雙手控制著手扶拖拉機的扶把,拖拉機拉著石磙,石磙碾壓著滿稻場的麥桿和麥穗。一人一車一石磙,在鋪滿了麥子的稻場上轉圈圈,確保每個地方的麥子都被石磙碾壓過。在旁邊圍觀的人,當然也包括我,還要時不時幫忙去翻一下麥稈,把底下的還沒怎么被碾壓到的麥桿翻到上邊來。這樣確保麥稈上的麥粒都能被碾壓到而脫落下來。
等到麥稈上的麥粒都掉落的差不多了,全體人員出動,人手一個大叉子,形狀類似西餐的叉子,但是是用來干農活的,個頭也大的很多,手柄得有1米多長。叉子是鐵制的尖尖的三個齒的叉子。一手握著靠叉子那頭,一手握著靠近自己這頭。用叉子像叉面條一樣把已經沒有麥粒的麥稈叉到稻場的邊上,由我爸堆成一個麥草垛。老爸總是很厲害,站在底下就能揚起叉子把麥稈扔到高高的麥草垛上,還能堆的服服帖帖的。
麥稈子清理走了,剩下的滿稻場的干草渣渣和麥粒的混合物。我們就用一個類似于鐵鍬形態的但是木制的“掀”,把麥粒混合物收攏到一起。我把“掀”的木把手頂著肚子,雙手扶著把手往前推著“掀”走,就這樣來來回回推很多唐,才能把全稻場的麥粒攏成一個大大的麥粒堆。
這時候還得把混合物里的非麥粒的麥稈碎渣和麥粒分開。這時候就要看老天爺給不給面子,給我們送來一陣風了。等到有風的時候,一般傍晚的時候風會大一些。借風的勢,用木鏟子鏟起一鏟子的麥粒混合物,雙手往上一揚,把它們揚到天上去,我們叫這項活動“揚場”。有時候老天不賞臉,偶爾也會借助一個用電的大風扇的人造風。那些非麥粒的輕飄飄的麥葉渣渣順著風勢飄到了旁邊,麥粒們則像一顆顆自由落體掉落的珍珠,落到了正下方。自此,我們就收獲了干凈的麥粒啦。
收麥子的季節,整個稻場里那是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同樣的事情。稻場旁邊的池塘里的青蛙們也賣力地鼓著下巴在那里“咕嘎咕嘎”地唱歌助興。如果偶遇天降大雨,鄰居們看到哪家還沒收完,都會趕緊帶著自家的工具過來一起幫忙。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在農村鄰里們的互幫互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不光收麥子這件事,其他的時候也是如此,誰家要燒磚了,有紅白喜事需要人手幫忙了。就著家里人去鄰居家說一聲,答應幫忙的鄰居就會安排好家里的事情,騰出時間去給別人幫忙。我弟那時候還是我爸的跟屁蟲,跟著我爸去幫忙的人家蹭飯吃。
小時候家里有20多畝地,要如此碾壓好多場的麥子才能完成那一年的麥子收成。麥粒如果潮濕或者保存不當,容易發霉,所以還得找一些好天氣,把收成的麥粒鋪在稻場里或者院子里曬幾天。等到曬得沒什么水分了,才會用蛇皮袋裝起來,堆垛起來。
遇到小販們來村里收購小麥,等個好價錢就賣掉了。這也是爸爸媽媽最開心的時候,一年中第一個收獲的莊稼,也是一年中第一次有現金收入的時候。拿了現金,爸媽也是不舍得消費的,家里的伙食也不會因此改變。他們是極講誠信的人,有了收入,最要緊的事是去還錢。種莊稼都是先投入(買種子,買化肥,買農藥等),先付出,才會有產出有收入。他們在早期投入買肥料,買農藥的時候,有時候會在村西邊的農用品商店里賒賬。店家也是極好的,經常會給鄉里鄉親們記賬一解燃眉之急。等到鄉親們的莊稼收成了,都會主動去給商店結一下早期佘下的賬。
收了麥子之后,緊隨其后就是收割油菜。收了油菜,秋天的時候收水稻。早些年沒有收割機的時候,我們都是像收麥子一樣人工收獲所有的糧食。連花生也是一窩一窩地人工拔起來的,關于花生的故事,可以另起一篇來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