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農村,人們就會有貧窮落后的映像。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寫作業時突然問你,城市的反義詞是什么,你會告訴他們是農村嗎?
為什么農村是城市的反義詞呢?
1農村——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國風·周南·芣苢》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楚辭·離騷》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論語·鄉黨》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老子》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老子》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子產不毀鄉校)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翻開卷帙浩繁的歷史畫卷,從《詩經》到《楚辭》,從《論語》到《道德經》,從《左傳》到《史記》……在古代典籍中,無論是浩蕩的政治活動,還是浪漫的文化產物,亦或是珍貴的思想光輝,都在農村這片舞臺上演繹升騰。
可以說,我們的歷史和文明長河是從農村奔流而來的。
當然,這與當時所處的農業文明歷史階段有著直接的關系。但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農村并不意味著落后,不然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如何這般波瀾壯闊和博大精深。
自宋代商品經濟逐漸繁榮以來,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日益顯現,我們從《紅樓夢》劉姥姥身上可見一斑。但農村依然有其獨特的存在魅力。不然蘇軾何以青睞于號東坡。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灑豚欲上時。
《惠崇春江曉景》蘇軾
2古代城市的樣子
古代的城市,與山水可并不矛盾。
? ? ? 《蝶戀花·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寂寞山城人老也。
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 ?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從蘇軾的這兩首詩詞,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燈火、笙簫、樓、水、山、天都是渾然并存而毫無違和感的。因此,有山水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農村,不一定就是貧窮的空間所在。
3農村—城市,從反義詞到近義詞
現如今,恰恰是有山水的地方多是農村,城市里的山水痕跡珍貴鮮有。
農村與城市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有土,城市里都是水泥油路,當然很干凈。但有土并不意味著就得“土氣”,農村也應該能很“洋氣”,最重要的是接“地氣”。
農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相較于城市而言,是絕對的宜居環境;但其突出且致命的問題就在于不“便居”,也就是基礎設施落后。
如今農村的問題凸顯在土地閑置、勞動力外出、人口結構老齡化等。本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土地卻淪為“老氣橫秋”“死氣沉沉”。
城市和農村同樣是一片地域空間,為什么城市里有高樓大廈、高科技術、便利的生活設施、高水平的醫療條件和教育條件,農村就不能有呢?古代城市里都有山水,如今山水里何嘗不可以有城市呢?應該沒有人規定農村山水和貧窮落后是標配,除非是我們的觀念。
在當今時代,農村與城市擁有同樣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機會,農村的生產生活和城市的生產生活應該只是方式的不同,就像是口味不同的兩種生活體驗。
我們應該把農村也高科技化和現代化,分擔一部分城市中適合農村的功能和職能,形成有城市風格的人口集聚場所和有農村風格的人口集聚場所并行存在的格局,以解決我們空間發展不平衡和貧富兩級分化的問題。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農村生產活動在現代科技下不一定只“勞力”,也可以“勞心”。解放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也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意,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
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不等于“高大上”,生活和工作在農村也不意味著“矮窮矬”,只是依據個人口味選擇的“城市style”和“農村style”。
形成以農村為地域的第一產業搭配第二產業的聚集和以城市為地域的第三產業搭配第二產業的聚集,使城市和農村成為一對并列沒有優差對立等分的近義詞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