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團隊內的實務討論稿,放出來以便有更多的交流與討論。其中多是作為一個非專業人員的實際工作體會,必然存在許多錯誤或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關于倉庫操作的效率,我們目前已經討論了空間規劃(面積利用率與空間利用率的考慮因素)、動線設計(考慮因素與貨物特性區分)、動作分析(倉庫操作涉及的動作及其對人的注意力與體力的影響)、貨物移動(減少移動路線的思路),另外還提到了庫內補貨和靈活庫位之類的操作方案選擇問題。今天我們來看操作效率的另一個影響因素:操作工具。
仔細算來,操作現場的工具還是不少的,按用途分,大概有幾類:
- 一個是存儲工具,主要是棧板、貨架,以及塑料筐等容器;
- 一個是運載工具,比如液壓車、各種電動叉車、揀貨車等;
- 一個是操作工具,如掃描工具、打包工具、稱量工具等;
- 一個是辦公類工具;
- 再一個是清潔工具;
我們討論操作現場的工具,目的并不是搞懂什么機械原理,而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到工具本身對操作方式和操作效率的影響,不同工具與操作方式對操作人員的體力與注意力的不同消耗,從而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選擇合理的操作工具與操作方式,提高倉庫效率。
就工具選擇來說,我們考慮的要素一般比較簡單:
-
一個是現場是不是能滿足使用這種工具的條件。
1.1 一種是限制性條件,例如說空間條件,如果倉庫本身高度不足,就不太可能考慮使用高位叉車;或者庫存區的電源接口不夠,選擇吸塵器的時候就最好選充電使用的型號;又或者我們通常在倉庫設立之初就布置Wi-Fi覆蓋,之后掃描槍、手機應用才能正常操作。
1.2 另一種是使用過程中容易造成不良影響,比如噪聲、灰塵、濕氣、不安全因素等。 - 第二個是這種工具對操作效率的影響是怎樣的。
- 第三個是這種工具的使用成本如何。
對于工具,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思維的開放,多看,多想,多了解,多嘗試。
前兩年,我們還第一次聽說有戴在手指上的掃描設備,像個指環,我們叫指環王。主要機制是掃描后通過藍牙將數據傳遞給手機,手機上的APP通過Wi-Fi與數據庫進行連接。
一開始我們想,這不是扯淡嗎?戴在手指上怎么掃描呢?也不好按啊!同時另一只手還要拿一個手機,怎么操作手機?誤觸怎么辦?怎么推揀貨車?總而言之是不太看好的。
不過最后還是決定先買兩個試一試,IT同事也開發了安卓手機APP,另外還買了兩個配套的手機,沒太多要求,就兩條,一個是屏幕要大一些,操作的時候才看得清楚,一個是電量要充足,因為現場操作的時候需要保持屏幕常亮,不能用一個小時就得充電兩個小時。
我們實際用起來的時候是比較吃驚的,掃描的識別率還挺高,戴在右手食指上,用大拇指按鍵掃描,很容易就適應了,效率比傳統掃描槍要高,因為傳統掃描槍太重了,拿久了手酸,尤其是盤點的時候。
為了方便使用,我們把手機裝在臂套中,綁定在小手臂背后,隔著一層塑料膜,也能在屏幕上進行操作。對于倉庫的掃描設備,我們現在還是比較推薦使用指環王的,手機APP開發起來也比較方便。當然,固定位置使用的除外,如果是固定位置使用,可能電腦加普通的無限掃描槍用起來也有不錯的效率。
不太成功的嘗試也有。大家知道,貨物出庫時,我們經常需要清點件數,如果是不同目的地的貨物同時裝車,我們還要做好區分標識。一般來說,計數和標識采用的是貼標簽的辦法,每件貨上貼一張打印有收貨信息的標簽,就不容易卸錯貨,用了多少張標簽,也就有多少件貨。
不過貼標簽的辦法還有缺點,一個是沒貼好的話容易掉下來,尤其是貼在蛇皮袋、面粉袋這樣的非常規包裝上,一個是成本會比較高,打印設備不說,一張標簽還要好幾分錢。
和貼標簽比較類似的一個辦法是蓋印章,有一種可以自動跳數的號碼機,每件貨蓋一個章,最后一看就知道總共有幾件貨了。我們設計了自動號碼機的前幾位漢字作為區分標識,手動調整,后幾位數字作為計數器,自動跳數,讓工廠制作好后送過來。
實際使用起來,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上墨方式太傳統,不是自動滲透的,刷一下印一下,容易出現有些地方沒有刷到油墨,蓋完印就不清楚的情況;另一個問題是,為了讓蓋印比較好辨識,我們定制的尺寸比較大,但不知為什么,這種工具的所有構件都是用鐵做的,結果很重,用起來就不方便。
我們不覺得這是一次失敗,如果有更合適的材質和上墨方式,這種工具是有效的,當然,這種工具還有一種替代品,叫做手持式自動噴碼機,我們沒有嘗試,主要原因是成本確實比較高。
除了新設備,我們也時常考慮怎么充分利用現場的各種材料,最常用的當然是紙箱和膠帶,放在貨架上,也是很好的容器,主要是可塑造性不錯,有時候可能需要挖一個洞,方便操作,有時候可能要在中間加一個紙板,進行分隔,都很好辦。
紙箱的缺點是不夠耐用,至于美觀,全看手藝,另外也要使用統一的,質量好的紙箱。這里并不是鼓勵大家使用紙箱,而是鼓勵大家多想、多嘗試,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有一個想法,光想是很難判斷好壞的,那不如先試一下,試的時候謹慎一些,有問題就改回來,成功了,就是好辦法,失敗了,天也不會塌下來。要是沒有想法,不敢嘗試,就沒有人能幫你了。
事實上,多數時候,我們并不是先知道一種工具,然后考慮它在現場操作中要如何使用的。我們在現場的操作中遇到了問題,發現了優化的可能性,然后再從需求出發,考慮使用什么樣的工具可以解決問題。
怎么找到合適的工具呢?一個是自己的見識積累,一個是咨詢有經驗的人,而更主要的是多百度,多淘寶。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足夠神奇,有各種各樣優美的方案解決各種各樣的麻煩,如果更有心,能想出自己的方案,通常也可以找到個性化、可定制的工具和服務。
現場工具的使用,比較容易遇到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工具放置的指定位置不對,或者根本就沒有指定的放置位置,其次是工具缺乏維護保養。
我們天天在現場的人,當然知道工具放置的位置還是有講究的。正常來說,我們希望的理想狀態是,同類工具有指定的放置位置,每次用的時候到指定位置取,用完了放回去。不指定位置,就容易這邊放一下,那邊放一下,用的時候可能還要找,當然不行——尋找這個動作是任何時候都要爭取杜絕的。
指定的位置不方便,導致的問題就是用完了不會放回去,每次都要多走很多冤枉路,換了我,肯定也煩。
據說香港迪士尼樂園剛開放的時候,園中的草坪上都是沒有修路的,開放之后,也允許大家在草坪上走,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各種路,然后迪士尼樂園就把人走出來的路修整好,成了最方便的設計。
現場工具的位置安排,也可以按這套邏輯,先觀察一段時間,大家用完一般會放在哪個位置,因勢利導,可能就是最完美的方案。當然,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時間去觀察的,那么,我們判斷的參考就是使用這個工具時的主要行走路線。可以放在路線的開頭、結尾或者中間,視現場的情況而定,事實上,我們很少會為選擇開頭還是結尾而糾結,因為現實的條件限制了我們的選擇空間,正如我們很少有機會選擇上北大還是清華一樣。
研究使用工具時的行走路徑,容易忽略的一個因素,就是使用人員和使用頻率。一件事情如果只有一個人做,是比較好管理的,也容易養成比較好的操作習慣,要是一件事情有很多個人做,就比較麻煩了,要是這很多個人還不確定,時常變動,我們就很難進行嚴格要求了。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就優先方便更多的人,而不是指望讓更多的人隨時保持良好的習慣或者嚴格遵從倉庫的要求——雖然也可能做得到,但你得費多少神氣啊!
實踐中的常見例子是垃圾桶和液壓車,放置的位置,肯定要照顧出庫口這邊外來人員的使用方便,而不能只考慮庫內操作人員的動線,哪怕庫內人員的實際使用頻率可能是更高的。因為外來人員管理起來更為麻煩,不清楚工具使用的要求,垃圾隨便扔,液壓車隨便放是很常見的,只有我們的方便措施到位了,才可能收斂一些。
維修和保養方面,應該比較好理解,也不必多說,比較重要的設備應該會有定期維護機制。這邊想提的一點是,已經壞掉的,或者不再使用的工具,一定要放在另外的指定位置,并做好標識。比如說液壓車,明明是壞了的,表面上還看不出來,于是每個人每使用一次,都要拿出來,用一下發現壞了,再放回去,每天要浪費不知多少人力,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