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是空談#第11期,聊聊人生的意義。本人被這個問題困擾了十幾年,直到這次暢談,才第一次有人告訴我:這個問題沒有意義,說得糙點,這個問題是一坨shit。
由于我們受過了多年的教育,習慣了思考,總想找到一套邏輯推理,才能解開大腦的盤綜錯節。如果你想找到一套邏輯,這篇文章會提供一套完整的推理,來拯救這些被高等教育搞雜了頭腦的“可憐蟲”。
在本文中,Cico透徹地分享了他的思考。若你也在正念狀態下,可能很容易理解這些文字背后的想法。若不在正念狀態,不排除會有誤解。我們用問答體呈現,也是為了避免咬文嚼字,陷入對語言的執著。希望我們都能超越語言,來探討這個話題。——Joyce寫在前面
由于文章較長,約7000字,先來預覽一下核心要點——
· 人生的意義或是一個不該問的問題,你可以徹底忘掉這個問題。
· 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中。
· 現實是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反應,由此產生的內部感知的世界。
· 在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信息交互充分,我們一直看到別人是怎么生活的,這些信息在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現實。我們的現實一直在不斷地建立,不斷地瓦解,這是什么感覺?輕則迷茫困惑郁悶,重則精神痛苦抑郁。
· 很多人都誤解了「一切皆空」。一切皆空不等于什么都不去做。相反,正因為一切皆空,你想做什么做什么,帶著愛和友善。社會已經建立好的規則、制度、實體也是空的,那你也可以憑空造出點什么。
· 當深刻意識到一切皆空之后,你可以重塑你的現實,構建你的意義。
以下為音頻、思維導圖和文稿——
收聽音頻請點擊微信原文?https://mp.weixin.qq.com/cgi-bin/appmsg?t=media/appmsg_edit&action=edit&type=10&appmsgid=100000487&token=1073901587&lang=zh_CN?,微信公眾號Mindiverse
第一部分:理解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現實,是探尋人生意義的起點
第一部分思維導圖——
文稿——
J:人生的意義,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C,你準備好了嗎?
C:我準備好了。但是正在閱讀或收聽的朋友,如果你之前沒有被這個問題困擾過,那請不要繼續聽了。如果你正在被這個問題困擾,那歡迎繼續往下聽。
因為這些問題能夠引發很強的好奇心,帶來很多困惑。但從正念角度看,很多問題都沒有答案,不是因為找不到答案,而是因為我們問了一些不該問的問題。
當我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很平靜的,沒有波瀾。但如果你偶然碰到了這個問題,可能源于你的生活經歷,也可能來自跟別人的交流。這時候你開始變得好奇,因為我們人容易被這些問題所吸引。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有兩種解決方案,第一種是忘掉問題,不要被這個問題所打擾。
那意味著我們要放掉這個想法,不執著于這個問題,還要對這個問題沒有反應,這需要一系列內心的調整。這個過程已經是在「正念」,矯正我們的念,即想法。
第二種是找到答案。為此,我們要深刻理解內心的運轉方式,探求意義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尋求意義?在這個狀態下,我們依然需要正念。
所以這兩種解決方案,無論采取哪一種,都需要正念。
J:由于個人經歷,我從十幾歲開始遇到這個問題,我還是想找到答案。
C:那我們繼續聊。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不能只局限在問題本身,而是要觀察內心整體的狀況。當你的內心整體調整之后,這個問題可能就不再打擾你了。
我們理解人生的意義,有一個重要的起點,那就是理解「現實」這個概念。因為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中。
我們常說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現實里。
什么是現實?為什么每個人有不同的現實?有大現實、小現實。
現實的英語是reality,它未必是事實(fact)。現實是基于每個人的神經系統,對外界事物的一種反應,包括各種思考,由此產生的一種內部感知的世界。
換句話說,外部世界可能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是現實最簡單的解釋。
比如,現在桌子上有一個紅色杯子,我說是紅色,但是我看到紅色,未必是你看到的紅色。
當我們說紅色的時候,是我們通過語言來尋求一種妥協,我們把這種顏色叫作紅色。但是你看到的紅色跟我看到的紅色是否一樣?我不知道,可能不一樣。
再比如,同樣是18攝氏度的井水,但是你感受到的溫度和我感受到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即便是你自己,在夏天感受到的溫度和在冬天感受到的溫度也是不一樣的,夏天感覺涼爽,冬天感覺溫熱。
再舉個例子,一個人在職場工作十幾年了,做市場工作,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圓滑世故;但如果一個教授,在大學里面工作十年了,經常接觸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可能會覺得一切很美好,這是兩個人不同的現實。
每個人的神經系統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神經元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想法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小現實。
比如,我們都說漢語,出生在中國或是其他的華人世界里,我們有類似的文化,這讓我們分享了一個很大的現實。
但同時每個人又有不同的小現實,即便在一個家庭里,你和父母之間,和兄弟姐妹之間,和朋友之間,對事物也有的不同看法,這意味著你們有不同的現實。
我們只能理解自己的現實,但無法透徹地理解另外一種現實。
J:如果來轉述一下,現實是我們每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根據這種理解和看法,我們來決定如何行為處事。
現實又有大小之分。整個華語世界是一個大現實,其中每個國家、每個區域又共享一個群體現實,而在一個群體當中,每個人又有自己的現實,而且都是不一樣的。
但問題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可以有自己的現實,他總是想去和別人的現實保持一致。這是很多人迷茫的一個原因。
C: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坐下來觀察內心,理解我們在怎樣一個現實里面。我們要去感受,為什么我們的現實跟別人不一樣。
我們很容易忽略這個問題,傾向于認為大家的現實是一樣的。所以有的人會把他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他覺得他喜歡的,別人也喜歡。我這么想,你也這么想,這是一種錯誤的假設。
J:比如說,現在人們認為有一種成功是在職場上晉升,拿百萬年薪,其實這只是某一群人的現實。他們把這種現實擴散給別人,讓很多人以為那也是我的現實,其實并不是。那是他們的現實,你有你的現實。
意識到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現實,僅僅是意識到,已經是一切的開始了。每個人有不同的現實,你不必非得去按照別人現實來生活。
那就是說,通過正念冥想,我們能夠看清自己的現實,同時找到一種捍衛自己現實的勇氣,是這樣嗎?
C:或許是。但同時要意識到,現實一直在不斷變化中,你無法控制。因為你周圍的環境在變化,你的內心也在變化,所以整個現實也在動態變化。
所以你要去掌舵你的現實,而不僅僅是捍衛。這既是一種捍衛,也是一種呵護。
要掌舵你的現實,首先你要意識到「影響」。在靜坐中,慢慢地,你能感受到影響。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自覺地被影響,看手機,看新聞,做任何事情你都在被影響。
你要知道誰在影響你,你在受著什么樣的影響,這是你能走出被影響的第一步。
以此為起點,才有可能去看清你的現實,掌舵你的現實。
第二部分: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中,要找意義,先找你的現實
第二部分思維導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 Mindiverse,分享跨越東西方的心靈智慧。
文稿——
J:剛才說到,現實是我們去探尋生活意義的一個起點。那接下來呢?一個人的現實和生活的意義有什么關系?
C:因為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中。如果你要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你就要問,你在一個什么樣的現實里面。
幾十年前,這個問題比較容易回答。但是現在,由于互聯網和全球化,很多人的現實在高速地變化,不斷地建立,不斷地瓦解。而隨著你的現實改變,你的意義也在改變。
回想三四十年前,那個時代的人,沒有互聯網,沒有微信,生活只是局限在當地的一個小圈子里面,你的朋友也就幾十個人。
人們的生活也很簡單,很多人的工作是子承父業,也沒什么可著急的事。他就在那兒生活著。
那時候人也有緋聞,談談鎮上其他人的緋聞,嚼嚼八卦,飯后閑余地聊天。那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了。
再看看現在,所謂的互聯網時代、全球化,各種高大上的名字。我們有各種聊天軟件,我們的圈子不再是當地,我們正在跟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交換信息。
你要意識到你在接受各種各樣的影響,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大腦,不同思維方式的影響。
J:而且不僅僅是信息的交換,現在人們自由遷徙的能力越來越強了,我們可能出生在一個地方,然后去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國家工作。
C:在這種環境下,大家再看一下「影響」。40年前的人,生活都是在當地的社區,影響我們的只是當地那些人,大家有著非常相似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
但是現在不一樣。你早上看的是全國各地的新聞,跟來自不同省份,不同國家的人聊天。
當你不斷去跟這些人交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之前的現實在不斷地瓦解,不斷地形成,不斷地瓦解,不斷地形成。
這是什么樣的感覺?
輕則迷茫,困惑;重則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我們不斷地看到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這些信息不斷地加入到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們還要拿自己跟別人去對比,為什么別人那么好,而我卻不夠好?
羨慕之后,你可能會按照那種現實去努力,但是還沒努力多久,你又看到另外一個人的現實也很好。哇,好棒。你又換了一種現實去努力。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當我們的現實不斷地重構和瓦解,只在那個現實中存在的意義,也在不斷地瓦解。之前你認為很有意義的事,轉身一看,好像也沒什么意義,甚至會有一種被以往現實蒙騙的感覺。
J:現在有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會覺得做什么都沒有意義。
C:他們可能也感到了一切皆空,但是,是否合適理解它卻是另外一回事。
一切皆空不等于什么都不去做。恰恰相反,正因為一切皆空,我們想做什么,做什么,帶著愛和友善。
空,是因為我們看到外界事物,經歷不同的環境,我們產生這種想法、這種感覺,它是空的。因為它是在大腦神經系統里產生的各種幻想。它是一種神經回路,忽閃忽滅,此刻出現,下一刻又消失,所以它是空的。
但是世界萬物又是存在的,我們不能否認這點。
這里存在一個二元性,即世界萬物都是存在的,同時我們對外界事物的任何想法和反應是空的。
J:你說的「空」,就是說很多想法此刻存在,下一刻就不存在;在這個現實當中存在,當換了環境,換了現實之后,它又不存在了。是嗎?
C:這是空的基本含義。所以我們談論意義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中。
你換了現實之后,之前的意義就沒有意義了。就空了。就消失了。
隨著你的現實改變,你的意義也在改變。
拿我的經歷來舉個例子。我在七歲的時候,經歷過一次大手術。我經歷了疾病的痛苦,也感到別人的關愛。這個經歷讓我萌生了去當醫生的想法,覺得治病救人真的很好,那是我小時候的現實。
但后來在我上小學、初中、高中的時候,數學變成了我的新的現實。
在上大學的時候,我沒有選擇醫學,而是選擇了數學。在這樣一個十幾年的跨度里面,我的現實在不斷轉變。
之前,對我來說,當醫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不再覺得當醫生對我有多大意義,我認為做數學能夠開啟哲學大門,更有意義。
你看我的現實在不斷轉變,我的意義也在轉變。
J:如果說意義只在特定的現實里存在,還有一個例子是,商人想賺更多的錢,但是這個意義只在那些有商業思維的人群里存在。而對于藝術家來說,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在于創造,在于表達。
C:對。但是,現在賺很多錢變成了很多人的現實,其實,它只屬于真正做商業的那部分人。
J:意義只存在于某個特定的現實里,這個觀點對于探討生活的意義有什么幫助呢?
C:這是繼續探討的必經之路。
正因為意義只存在于特定的現實,如果你要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那你要意識到,你在一個什么樣的現實里面。
J:我的現實是什么?我還沒想清楚,在這個世界上,哪些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我要在哪些事情上給予最高的權重。
C:你回答得很好,其實你很難意識到你的現實在哪里。怎么去找到你的現實?這是一個難題。
大家需要坐下來去冥想,去觀察我們的內心,這是最有效的方式。
第三部分:重新審視意義:找到意義之后呢?無非是為了快樂平靜滿足等積極的感覺/能量
第三部分思維導圖——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 Mindiverse,分享跨越東西方的心靈智慧。
文稿——
J:現在的探討已經足夠深入,讓我覺得這事太難了,我的現實是什么,我想不清楚。
我可不可以不想了?只要這一天我還活著,就做我該做的事情。
C:問題解決了!第一種方案實現了,忘掉問題。剛才我們的討論就是想告訴大家,這個問題有多么荒謬。
J:就是說生活的意義,不是一個非得回答的問題,不想它也完全沒有問題。但如果我把它想清楚了,又有什么好處呢?
C:這個問題不再困擾你,你該怎么活怎么活。
J:如果我能把這個問題徹底忘掉,它不困擾我;如果我把這個問題徹底想通,它也不困擾我。由于這個問題已經困擾我很多年了,我還是要想清楚。
C:好,那咱們繼續往下走。
下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要找到意義?圖啥?
J:因為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虛度此生。
C:這是你的「想法」,再繼續說,說得更基本一點,回到你的「感覺、知覺」上來。為什么你要找到意義?
J:如果做了一些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我會很有成就感。
C:好,你認為找到意義之后,你會獲得成就感。通過成就感,你會有一種快樂,一種愉悅,一種積極的感覺。
J:那種感覺可能是沒有懊悔,一種平靜和不糾結。
C:按照你的回答,我們尋找意義,實際上是為了獲取平靜、快樂、不糾結。僅此而已,是嗎?
只要你能尋求到平靜,快樂,滿足,沒有痛苦,你還需要去尋求意義嗎?或者它本身已經變成意義了。
大家想想,當我們在尋求所謂意義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最終尋求那種快樂,平靜,滿足,沒有痛苦。
換句話說,當我們直接去尋求快樂,平靜,滿足,沒有痛苦以及各種積極的感覺時,我們還要去尋求意義嗎?或許尋求快樂,平靜,滿足,沒有痛苦,本身就是意義。
J:我可不可以說,這是你的現實?你找到的意義?
C:我傾向于認為這跟現實沒有關系,你可以把這個現實換作任何現實,把意義換作任何意義,最終你尋求的都是快樂,平靜,滿足,沒有痛苦。
J:那像你說的,我們最終想要體會的是這些積極的感覺,我怎么才能找到呢?
C:那就要去觀察我們的內心,要了解內心是如何運轉的。你的內心是你的老板,是你真正的領導者,你要去理解他,才能引導他,讓你獲得快樂,平靜,滿足,沒有痛苦。
J:這讓我想起了美國流行歌手瑪利亞·凱瑞的一首歌,Hero(英雄),那首歌說的也是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英雄。你們想說的可能是一個意思,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 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r soul……
So when you feel like hope is gone
Look inside you and be strong
And you'll finally see the truth
That a hero lies in you……
Hero, Mariah Carey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怎么去了解內心是如何運轉的呢?
C:正念冥想是非常好的方式,也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去觀察我們的內心。
你需要努力,需要調整你的狀態,去觀察內心的各種陷阱,比如執著,努著去做,不耐心,還有反感、厭惡、不友善,都是陷阱,一個個坑。
我們需要意識到它,同時不斷調整自己,要深刻理解一切皆空的概念,要深刻理解自我這個概念是空的。自我只是一些想法,一些神經元的活動,跟意義是一個道理,都是空的。
我希望大家坐下來去冥想,去觀察自己,這是最有效的方式,而不是聽我們在這里嘮叨。
J:關于正念冥想,我們以后慢慢聊。回到生活的意義這個話題,C,你從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困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一直探索了十幾年。直到近年的冥想,讓你看到了一道光,你覺得你找到答案了。你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C:這個問題一開始困擾我,也是因為語言文字本身的問題。意義是什么?當我們去查字典的時候,意義這個詞就很模糊。意義是什么,我都搞不清楚,我在追求什么?
所以這問題困擾了我十幾年。在十幾年里,我也經歷了不同的體驗。
我高中的時候,生物做得比較多;大學進入數學領域,通過數學,逐漸接觸到了哲學;同時我還接觸了密碼學、信息安全這一塊。
后來在IT公司接觸了互聯網從業者的思維狀況,后來又做了生物信息這一塊,接觸了做生物的人的思維狀況。
后來我又探索人工智能這一塊,接觸到這個領域的人的思維狀態。
還有英語對我影響特別大。當進入到自由使用英語的階段,發現它跟中文之間的沖突是非常明顯的。后來又學荷蘭語,進一步發現,不同語言帶來的思維回路是不一樣的。
當我不斷轉換領域之后,我感受到一種非常深的「空」,就像很多人說得一切沒有意義的感覺。
在我接觸不同人時,我必須按照那種思維回路來思考,才能跟那些人進行交流。
J:你說的「空」是指,每個小圈子都有專屬于它的現實和意義,但這個意義只在這個小圈子存在,比如在數學的圈子,在互聯網的圈子,在荷蘭的圈子。
C:我就像一個流浪漢一樣,沒有歸屬感,這是一個非常糟心的過程。在接觸正念之后,它給了我一種信念,讓我重新理解了這種流浪狀態也是一種現實。
我沒必要非得跟別人的現實融合在一起。
做我自己。
我發現,在不同現實之間切換的經歷,能夠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正念,給我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東西。
所以從字面上講,傳播正念,分享這些思維回路,幫助大家去冥想,去關注自己的內心,讓每個人都能夠意識到這些問題,讓每個人都可以覺醒,每個人因此都能夠成長,變得更好。它變成了我的意義。
從這個意義,我能得到一種快樂,平靜,滿足。
J:當你找到你的現實之后,周圍的現實會影響到你嗎?比如說,我想賺很多錢,我想走上一個很高的職位,我有很高的這種聲望,這些想法對你一點影響都沒有嗎?
C:每當跟這些人接觸的時候,我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是用來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被影響的,我有很多精力是用來強化自己的這種思維回路,來減少和規避這些影響。
當你深刻意識到一切皆空之后,你可以選擇一個想要進去的現實,可以重塑你的現實,可以構建你的意義。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快樂,平靜和滿足。
比如,你之前是一名教師,通過正念冥想,你認識到內心如何運轉之后,你可以調整你的現實,讓你快快樂樂地做一名教師。
你想做什么做什么,做你自己。
但一定要建立一個健康的現實。當你正念之后,你會深刻理解什么是健康的現實。
我可以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說追求名譽地位,這是一個極度地對自我的執著。當你對自我有執著的時候,你會有各種痛苦,那不是一個健康的現實。
什么是健康的呢?可能現在已經到了語言能夠傳達的邊界了,剩下的事情需要你自己去感觸,通過正念,大家一定能感到什么是健康的。(比如說呢?)
比如,你想去構建一個意義,讓自己快樂平靜,它一定要基于沒有自我(be egoless),慈悲(be compassionate),要善良(be kind),真正的善良。如果你要去構建意義的話,可以遵循這三個原則。
但我們之前說了,意義本身是空的,你最終追求的是平靜、快樂、滿足、沒有痛苦,各種積極的能量。
J:我現在的感覺,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燒腦。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好像觸及到了非常底層的一些思維方式、價值觀。
C:所以我說這個問題本身有多毒!毒得我們不得不深挖到大家思維的最底層,把這些毒給吸走。可見這個問題太毒了。
J: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對于生活的意義,要么不想,要么想透,這兩種方案都需要正念。
C:通過正念,通過努力,當你深刻意識到我們內心是如何運轉之后,這個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J:好,這一期的空談我們就聊到這。好,非常感謝大家的收聽。咱們下期再會。(完)
Cico,在讀博士,旅居荷蘭,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和生物的交叉領域。對中英文的深度使用,對東西方現實的深刻體會,令其深入體悟到人類心智的規律。個人主頁https://hi-it.org。
關注微信公眾號Mindiverse,查看冥想語音引導,哲思,以往空談節目。
Youtube:Mindiverse(正念冥想干貨),Mindiverse Life (分享在荷蘭的日常生活)
Telegram:Mindiverse 冥想,Mindiverse Talk
Mindiverse 中文網站:https://cn.mind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