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
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
完全以自己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適、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讓自己周圍只剩下當下最需要的物品。
1. 從關系軸和時間軸看物品
1)只有對當下的自己適合且必須,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自己的空間里
2)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再需要收拾了!
3)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到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法變成了加法。
4)斷舍離的任務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一切。
5)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6)和廉價物品不相稱的自己--潛意識自我貶低。
7)從不穿的衣服著手,去除自己的執念
這種篩選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
如何對待自己,就決定了一切。從家里的衣柜、抽屜開始,進行有意識地改變,慢慢就連你與周圍人的關系都跟著改變了。
8)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的,那么將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
9) 東西要用才有價值
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物品要用才有價值。
物品在此時、當下,應該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
10)斷舍離的目標:讓整個社會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通過有意識的選擇讓物品自然而然地回歸到它應該在的地方,回歸到需要它的地方。
2. 無法丟棄的原因
1)物質過度泛濫的社會
2)撿便宜心理和折扣的陷阱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位”。
3)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逃避現實型:太忙,無時間在家,也沒辦法收拾屋子。對家庭不滿,不愿意待在家里。
執著過去型:喜歡收藏。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擔憂未來型:過分地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致力于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
4)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除掉那些破爛兒、垃圾、灰塵,就能消除停滯運和腐朽運。
5)破爛兒還可以分三類:
不用的東西--漫不經心保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
還在用的東西--其實并不喜歡,所以就隨便與on掛著。亂七八糟亂放,毫不珍惜。
充滿回憶的東西--因為充滿了懷念和回憶總也丟不掉。
6)時間軸要鎖定在現在。把能量留給未來,讓未來去處理。
聚焦現在的物品可以分為幾類。分成日常和非日常型。
7)不要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
為一年一次,甚至是幾年一次的事情花錢,說到底不過是虛榮罷了。
8)重新思考住所的意義
斷舍離以“住育”為目標
提升對居住環境的意識
讓家成為最棒的放松地
居住環境是憑借一己之力可以改變的環境。要打造出能夠款待自己的空間。
3. 斷舍離的思考法則--先從整理頭腦開始
1)以自我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
“自我軸心”的竅門--注意提問時的主語
a. 同樣是可以用的東西,對它的判斷卻是因人而異。能用的東西,和我用的東西是不同的。
b. 物品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眼鏡可以用”、“筷子可以用”、拿物品當了主語,這就是把焦點居聚在物品上。
2)將與物品的關系必做人際關系,了解當下的含義
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
高階--只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
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3)掃除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
4)關注不扔東西造成的損失
你舍不得扔掉的東西,是不是一年十二個月有十一個半月都派不上用場呢?
5)如何處理別人的東西
先不要去管別人,高高興興地收拾自己的東西。
6)將周圍人卷入斷舍離的漩渦。
7)勤做練習,做到知行合一。
4. 斷舍離的實踐方法--身體開始行動
1)提高收拾動機的方法
a.只集中于一點,把它搞完美,以此提高動機。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場所,這樣的話效率更高。
b. 根據目的選擇不同的場所。
從生存的基本場所做起。吃飯、睡覺、排泄的場所。
2)一切從扔東西開始
a. 自己很在意的東西留到以后,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先扔。
只問要不要--舒服不舒服
b. 扔的時候要說“對不起”和“謝謝”
c. 把東西送給別人時,要說“請收下”
3)將大中小三分法用到整理收納上
將物品分為三類。
a. 廚房三分法。
4)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a.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
b.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
c. 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
通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提升了品位。
5)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的兩大原則
a. 只需一個動作原則:靠一個動作就能完成。
b.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
讓物品能“自立”。
選擇的自由。
不能立起來的要卷起來,自在地放。
c. 如果只靠本能和物品打交道,物品就只會有增無減。關鍵詞是“每次”。
5. 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1)自動法則:啟動自動整理的機制
2)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
不管東西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
a.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
-
-------------------------------------------------------------------------------------------------------------------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收納控,家里有各種經典的收納書籍以及《怦然心動的收納方法》的電影。平均每個月就要購入一堆家居收納的小工具、框子、無紡布盒子、幾大包壓縮袋等等。
雖然我家的柜子已經比很多人家里多很多了,雖然我把家里能利用的空間已經滴水不漏地完全使用。于是,我一邊不停買,一邊不斷開發創意開辟更多的收納空間。為了讓柜子更能放,我訂做了很多抽屜和隔板;為了讓馬桶上都能利用上,我又裝上了活動隔板;為了能讓柜子放更多的東西,床底下塞滿了東西。
書房里堆滿了促銷時買的卷紙、改裝的大鏡面柜里塞滿了囤積的各品牌護膚品以及大量的小樣。
總之,我是一個不斷買,不斷想辦法收納的囤貨控&收納控。
雖然每個來我家的人以及認識我的人都認為我很會收拾東西,一切井井有條,所有的都分類清楚。但是我自己知道,每個換季和大掃除的日子都讓我很痛苦,雖然時間變少,東西變多,我越來越痛苦。于是,在生完孩子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家里都像垃圾堆。老人來照顧孩子后會幫著清理東西,但是所以的歸位、分類還是得靠我自己,每整理一個房間都精疲力盡。于是,我購入更多的收納用具,開拓更多的空間來存放更多的垃圾。
有很多次,我都整理得想哭,怎么有那么多東西,怎么永遠沒個頭一樣。
在今年,我決定做出改變。
1. 我慢慢開始丟東西。每個季度整理衣櫥時都丟一半的衣物。
2. 減少買東西。不逛淘寶少購物。
3. 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對物品的判斷。
一切都在進行中,希望自己盡快做到能準確地斷舍離。真正只留下那些對當下的現在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