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正在成為中國最大的書籍、電影評價平臺,很多人看電影、看書之前都喜歡先在豆瓣上查一查,看看評分,再決定是不是要把自己的時間消費在這部電影、這本書之上。甚至連許多電影公眾號推送的內容標題都是“豆瓣X.X分,這部。。。怎樣”,足見豆瓣在電影評論中的重要性。
上面這句話,我用了一個褒貶性含混不清的的詞——“最大”。最大有兩種含義,一個是使用人數最多,另一個是最權威。這兩點是相沖突的,使用人數多,就意味著平均人口素質、審美品位的下降,自然權威性也就無法保障。但要維持公司的運轉,也必須要讓用戶數量維持在一定數量上。
所以豆瓣評分的使用方法是有必要聊一聊的。
跪舔文藝片
查電影的時候最先看到的一般是一些基本信息,導演、編劇、主演、類型、國家、語言、上映時間、片場、簡介等內容,導演和演員的力量自然不必說,好導演好演員的票房號召力不是吹的。
上映時間和類別也是很有用的內容。豆瓣是個文藝青年聚集地,所以更中意文藝片,對待商業片的標準相對苛刻一點。
比如姜文大哥的《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比較晦澀的文藝片,全篇魔幻現實風,包含大量的隱喻。在豆瓣上居然收獲了7.9分,2016年最佳特效《奇異博士》也只有7.8分。豆瓣的評論當中,很多給高分的人說看不看得懂是智商問題,而不是電影的問題,卻也沒給出自己的理解,甚至兩個同樣給5星的人,居然出現了相反的理解。
很多文藝片是導演自己的小心思,隱喻啊之類的東西,很多是導演自己的符號,生硬的解讀反而會覺得牽強。
這里不乏一些經典片,我說的就是那種在豆瓣TOP250里拍前幾十名的影片。比如《霸王別姬》,基本上是個中國人都喜歡,沒看過霸王別姬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歡中國電影。絕大多數人所謂的喜歡就是看完之后覺得若有所思,感覺挺長的,挺史詩的。
同學給我講藝考時的趣事,面試老師問一位同學。
“最喜歡的電影是什么?”
“《霸王別姬》”
“那你說說小豆子挨打的時候一共挨了幾下?”
“。。。”
“這都不知道你還喜歡《霸王別姬》?旁邊那個同學回答一下段小樓的扮演者是誰?”
最后這一組只有回答“張豐毅”的那個同學通過了。
有人說,名著就是沒人讀但所有人都說好的書,那經典電影就是所有人都說好但說不出來哪里好的電影。
喜歡看老片的人們應該有這樣的體會,花了兩個小時好不容易看完一部節奏超慢的老片,結果發現自己完全無法理解豆瓣上的超高評分,然而又不好意思評一個太低的分數,顯得自己很low。
這就是豆瓣對文藝片的執念和經典片的固化。
(最近公眾號“影單來了”開了二條,推送內容是“共看經典”,感興趣的出門左轉)
崇洋媚外的中國人啊
從豆瓣和IMBD的對比當中我們能看出中國影迷還是有點崇洋媚外的。畢竟作為一種和歐美截然不同的文化共同體,我們很難客觀地看待自己。
我找出了幾部豆瓣評分和IMDB評分相差比較大的電影,有的是豆瓣評分低于IMDB的,以中國風的大片為主。
有的是豆瓣評分高于IMDB評分的,這些主要是國外的大片、動畫電影,其中就包括《怦然星動》這個所謂的經典。
這就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長城》,在中國國內鬧得沸沸揚揚,影評人一片罵聲,甚至連人民日報都撰文批評豆瓣。不論是中國電影還是美國大片,如果我們盡量摘掉文化的眼鏡,讓電影回歸電影本身,是不是能得到更合理的評分呢?
在這里可以跟大家推薦一個小程序,是目前最大的電影公眾號“毒舌電影”開發的“毒舌電影社區”,上面的評分包含豆瓣、爛番茄、IMDB、Metascore四個評分。
所謂“五顆星”
其實在我看來,豆瓣的一到五星不只是從低到高越來越好的意思,豆瓣APP也給了每顆星星對應的名字,分別是極差、較差、還行、推薦、力薦。
值得一說的是三星、四星、五星。
我發現人們對三星評價的定義是最不同的,有的人按照三星是“還行”來打分,有的人按照三星是“一般”來打分。
雖然看起來差不多都是“中不溜”的意思,但如果我們說“還行”,下一句接的是“可以去看看”,如果我們說“一般”,更傾向于“看不看都行”。
所以有的人評分標準比較高,有的人評分標準比較低,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點。
四星和五星,對應的評價不是“挺好”和“忒好”,而是“推薦”和“力薦”。比如2016年十一檔的《湄公河行動》,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本身沒有那么好,如果按照十分制來評分的話我可能會評7分,但我希望更多人來看這部片,應為我想讓更多人了解到邊境緝毒警察的工作環境有多么惡劣,所以我“推薦”或“力薦”這部電影,打出四星或五星。
每個人對好片的定義不一樣,而“推薦”和“力薦”就是把我覺得好的電影推薦給別人,如果你覺得一般甚至很爛,沒關系,這只是我的一次推薦。從這個角度來看豆瓣評分,就不會有種被牽著鼻子走的感覺了。
說到底,評分是個人喜好問題,沒有高低沒有對錯,只有用心和不用心。都說自古文人相輕,其實如今互聯網上的電影評論也是這樣的,喜歡商業片的說喜歡文藝片的裝逼,喜歡文藝片的說喜歡商業片的太LOW,其實這樣的“鄙視鏈”是不成立的。
但并不是說因此評分就沒有意義了,比如同樣是搞笑,某兩部由某張姓情感作家的書籍改編的電影,就好像有制片人在電影后面跟觀眾說,你們快笑啊。而韓寒的《乘風破浪》就讓人笑得不尷尬。
一部電影是用心還是堆砌元素,是自相矛盾還是思維縝密,是重復還是創造,是迎合還是自說自話,才是衡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