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相似而又不同,我們總在別人的故事里找尋著自己,原來在內心深處我是這樣的人,可是在外人的眼里我又是那樣的人,也許在別人的故事里才是最真實的你。
前幾日看到陳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這本書,簡介上寫著:這不只是一本明星寫的帶有自傳色彩的書,更是一個在世間行走的人很老實的心靈告白,你可以讀到他的掙扎,他的茫然和轉化。是的,在這本書里讀到了一個真實的陳坤,他的迷茫,他的憂傷,他的不屑,他的瘋狂。
如果他只是一名普通人,那么旁人肯定會對他敬而遠之,因為他的性格、脾氣真的異于常人,俗話說就是“怪人”。
他的脾氣很暴躁,尤其是對待自己最親密的人,我們總是把最好的一面給了陌生人,而把最壞的一面給了最親近的家人,隨意發脾氣,動不動就憤怒,一點小事就能引起爭吵;
他的骨子里透著自卑,年少時的貧困經歷如影隨形,久久揮之不去,朋友一起拼湊才攢夠學費,一邊上學一邊兼職,因為缺少資金而放棄了喜歡的設計專業;
他的性格敏感而自傲,年輕的時候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只要別人的眼光里稍微帶有一點質疑或冷淡,就會特別受傷害。那時候的存在感來自于別人對他的認可,用他人的眼光來界定自己存在的位置;
他會記恨,女演員的嗤之以鼻,讓他記了很多年,那種刻骨銘心的冷漠眼神以及由此帶來的憎恨和憤怒一直憋在心里,久久難以釋懷,卻化成了一種動力,催促著他不斷強大,再也不要被人看不起。
他幾乎不參加集體活動,因為沒錢;他對繁華抱有警惕心,對清貧抱有敬畏心,從不認為自己可以比別人多一些優待;
……
這些性格特點,與大眾相比,顯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但陳坤就這樣赤裸裸地展現在他的書里,讓人們了解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被明星的光環包裝過的完美主義的形象。其實,這些特質,或多或少也存在于我們的性格深處,只是被隱藏了,不肯放它出來。
因為我們做不到,做不到直面自己的內心,不敢正視自己的靈魂,做不到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這樣的脾氣,管你喜歡不喜歡”。
因為我們沒有功成名就,沒有被大眾所熟知,沒有足夠的優秀可以彌補性格上的不足,沒有足夠的余力去反省、改善自我。
因為我們不想做“怪人”,被稱作奇葩,被主動疏遠,所以只好委屈自己的性格,把它小心安置,妥善收藏,變得隨大流,識大體……
當然,陳坤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多重性格的復雜人物,他的“行為偏僻性乖張”,他的心底自有一方天地:
他欣賞有才華的人,并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實現夢想;他參加慈善活動,在行走中尋找內心的平靜;他對別人嚴厲,對自己更加嚴苛;他用自己擁有的財富和資源,去幫助更多的人;他在行走西藏的過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尋找到了內心里的一個“核”;他沒有被環境帶著走,而是主動選擇成為某一類人,某一類讓他驕傲的人。
當某一天,我們的性格終于不再被隱藏,而是驕傲地說“看,這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有一個好的我,也有一個壞的我”,不是我不合群,而是我主動遠離某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