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永不會失敗。—《最大化策略》
他,22歲,角逐州議員,失敗。
24歲,做生意,失敗。
26歲,妻子離世。
27歲,精神一度陷入崩潰。
34歲,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
36歲,再次角逐聯邦眾議員,落選。
45歲,角逐聯邦參議員,失敗。
47歲,提名副總統,落選。
49歲,再次角逐聯邦參議員,失敗。
52歲,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他就是林肯。
我經常會想挫折或失敗在人生命中的意義。我想,恐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或者不愿意遭遇挫折,誰不希望一帆風順呢?是的,我們習慣用“一帆風順”、“一切順利”祝愿別人,沒有人會用“一切不順”祝福別人,除非你想和他絕交。是的,從小到大,我們都想著法子盡量避免挫折,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或者創業。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成功遠比挫折要重要的多。父母為了子女少遭遇一些挫折,萬事皆為他們操心,生怕他們磕著碰著,最終把很多祖國的花朵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禁不起任何風吹雨打。
可事實是,在生命之旅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比成功還重要。沒有挫折,我們甚至寸步難行。記得小時候,我是跌倒了多少次才學會了走路,摔了多少次才學會了騎自行車。學游泳時我也沒少嗆水,這才學會了游泳。第一次溜冰時,我甚至摔了個人仰馬翻,之后也是經歷了多次摔打后才學會了溜冰。
高考時,因為沒發揮好,我只考了一所很一般的大學。大學畢業后,我比較順利地考取了一家事業單位(后來變為參照公務員單位)。但我工作期間并不是很順,遭遇了很多麻煩和挫折。面臨挫折時,我并沒有去想這些挫折為什么會出現,我從中又能學到些什么。我甚至有點怨天尤人。工作幾年后我開始準備考研,由于是邊工作邊備考,我復習的時間很緊,加上考研經驗不足,第一次考研考得并不是很好,只夠上我理想中的那所“985”大學的自費生。我有點不甘心,我認為以自己的實力完全可以考得更好。因此我準備再考一次。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教訓,我知道自己在英語方面實力并不弱,主要是考前沒有模擬,考試時英語時間很緊,結果我時間來不及了,作文寫的很倉促,失分很多,翻譯壓根沒來得及,還空了幾題沒寫。專業科目考試時間充分,但由于準備時間不足,很多知識點沒復習到。因此,我第二次考研時考前進行了多次模擬,確保掌握好英語的考試時間,而對占分很多的專業科目是做了充分準備,除了認真看教材,還認真研究了相關資料。結果第二次考研我順利考上了之前報考的“985”大學的公費生。也許有人會覺得我不值,畢竟我為了考上理想大學的公費,投入了很多的時間成本。這不無道理,但我只是想把我的人生經歷說出來,作為一種經驗總結,證明挫折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任何一種成就的取得都不會一帆風順,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寫作《天路歷程》時,班揚沒有稿紙,于是他把牛奶瓶上的紙瓶塞鋪平做稿紙;吉福德在寫作第一本數學作品時還只是一個跟碎皮革打交道的鞋匠學徒工;天文學家路登豪斯第一次計算日月食時是在犁把上進行的;愛迪生在研發出實用、耐用的電燈之前,經歷的挫折常人難以想象;史玉柱在東山再起之前,負債數億元;馬云在建立阿里巴巴之前遭遇的挫折和拒絕數不勝數。
在生命之旅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為有了挫折,我們才能從中學習,知道什么有效,什么無效,我們并在此基礎上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對策。生活中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做一件事時,剛開始可能會犯很多的錯,之后犯的錯誤會越來越少,因為我們從錯誤中學到了很多經驗。如果我們能審慎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我們將從這些挫折中獲益。有些人并沒有意識到挫折的價值,他們把挫折當作壞事,盡量遠離它,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就會變得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其實,他們錯過了一次很好的成長機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們沒有想過,挫折,說不定是上天贈送給你的一件禮物,只是禮物的外包裝比較難看而已。
拿破侖.希爾說過,每一次失敗,每一次挫折,每一次心痛,里面都蘊含著同等收益的種子。正是這些種子,日后生根發芽,結出成功的果實。這些種子能否結出成功之果,關鍵看你怎么看待挫折。
史玉柱說:“我從失敗中學到的遠多于從成功中獲得的。”一旦我們不再把挫折看成壞事或消極地看待挫折,而是換種思維方式看待挫折,以挫折為師,從挫折中學習,那么,我們離成功便不遠了。
所謂勵志,就是看輕挫折。嘗試,永不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