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說:
今天我們不妨好好聊一聊教育的目的,難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考取好大學嗎?
1
擠過獨木橋,難覓陽光道!
十年磨一劍,卻不能倚天長嘯!
為何讀書無用論在當今盛行?
教育的目的又何錯有之?
且聽我來為您分析。
目標若不明確,行動則無方向。
也許有人會說: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上學、考試嗎?那還不簡單嗎?
當然就是:高分、名校!
好吧,我們就從高考談起吧!
的確,應試教育的目的十分清楚,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學個好專業。
家長感嘆:好孩子啊!多留一點汗,幸福三代人!
孩子感嘆:應試教育,我為你付出的青春這么多!
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
其實,遠不只十年。
但遺憾的是,高考年年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奪得好學校、好專業船票的,都是鳳毛麟角。
這就注定大部分學子不得不面對失敗。
如果......我只是說如果,如果你家孩子無法擠過這座獨木橋,沒有考上好學校,你會怎么辦?
重頭再來?加倍努力?
有沒有人選擇放棄?不是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非要讓孩子在這條他不擅長的道上死磕嗎?
很多沒有學歷、沒有文憑的人,不也成功了嗎?李嘉誠小學學歷,喬布斯大學輟學。
也許有人會說,那都是小概率事件,大學文憑必須有!
好吧,我們先花點時間看一看高考勝利者,再去討論大學文憑吧。
高考狀元,應試教育最大的勝利者,可謂是光環籠罩,當之無愧的人生贏家。看似沒毛病。
可是,越來越多的數據證明,無論古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群中,并沒有高考狀元的身影。
每年一批又一批的狀元中,誰是行業領袖呢?
科學大家、商業巨亨、國家領導,高考狀元占多少?
這一現狀絕對非偶然!
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余名高考狀元下場悲慘,無一成為行業領袖。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發表過一篇文章,勸告我們:不要讓孩子成為第一名!
因為他發現,當年班上常考第一的同學,最后很少有人混得風生水起的。
為什么是這樣一個結果?
看來我們的教育目的果真出了問題。
為什么好學校、好文憑反而并不能保障好的生活?
到底我們的教育應該有著什么樣的目的?
2
教育的目的,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今天,我想分別從家庭、國家、專家3個角度詳細介紹。
家庭和國家分別從自身需求出發選擇教育的目的。
專家通常站在更科學的角度分析問題。
一、家庭
在多數家長眼中,高考只是階段性目標,高考只是眼前的目的。
教育的長遠目的當然是:好工作、好生活。
能當高官、攢大錢,那更是求之不得!
只可惜,高考之路,即便謀得了好文憑,也未必能求得鐵飯碗。
其實,很多家長對教育的目的思考并不多,教育=高考,義無反顧走上了應試教育之路。
然而,應試教育這條路太擁堵。
我們可以把家長的教育目的歸納為“謀生”,家長希望孩子通過教育能實現:事業成功,生活美滿。
家長夢想文憑和學歷成為孩子的敲門磚,于是把應試教育當成實現教育目的的主要道路、甚至唯一道路!
二、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解釋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所以,國家旨在通過教育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國家繁榮昌盛。
不容置疑,教育也有著政治教化的作用,來抵制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國家希望通過教育增強人民的愛國意識,希望通過教育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和服務人員。
素質教育是國家大力提倡的教育之路!
三、專家
? 國內
一起來聽一聽教育大家的觀點吧!
談到教育,孔圣人最有發言權。
孔子的教育目的可歸納為兩個:做官和做人。
在“士農工商”的社會價值觀下,做官必然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孔子也不例外,他周游列國,就是希望在政界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做人”也是中國人素來的教育目的。
以南懷瑾為代表的教育家說過:人為什么要讀書?
傳統文化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
明理就是明白做人的道理。
“做官”這一目的在今天顯得有些狹隘,“做人”又太空泛。
蔡元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獨立健全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指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好性格。
這一目的被廣泛接受,但同樣不夠具體。
? 國外
國外教育家對教育目的的解釋,更多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更具有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
懷特海在專著《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教育唯一的目的即生活,教育只能圍繞“生活”這一主題。
羅伯特-赫欽斯提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個體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是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以經濟的目的而培養人才,實乃教育的失誤。
盧梭認為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而后杜威對盧梭的觀點作了進一步發展并指出: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在教育目的面前,中國教育家傾向于從道德層面談教育的目的,突出“做人”和“明理”;
西方教育家主要從個體發展談教育目的,強調把學生最大的潛力給挖掘出來。
古今中外,教育的目的何止一籮筐?
孰輕孰重,孰是孰非?如何辨別?
3
在我為您揭曉答案之前,且聽我先說一說上述教育目的的兩個主要問題。
一、應試教育簡單粗暴
看看下面這張不同動物爬樹比賽圖吧。
教育也是一樣,學生個性千差萬別,簡單的應試怎么可能選拔出有用的人才。
社會現象紛繁復雜,要解決問題需要多方面的能力。
考試只能檢驗出孩子的應試能力。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是簡單粗暴的教育。
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主要反映了教育界的慵懶弊病。
一是家長的懶惰:應試教育=教育全部,成績好=好孩子,以為提高分數就讓孩子的成長一步到位。
二是教育部門的懶惰:學習分數是容易量化和考核的指標,老師好不好,看學生成績;校長好不好,看成績;教委官員當得好不好,還是看成績。
簡單!高效!公平!
家長不需要懂教育,多給孩子報補習班,孩子成績好,家長必然好。
老師也不需要懂教育,只需要把教鞭弄硬一點,對學生嚴一點。嚴師必定出高徒。
學校也只需要盯住分數不放,軍事化管理,高壓提高升學率。
教育有方法可循,但沒有捷徑可走。應試教育試圖找一條捷徑。看似成功了,實則敗得一塌糊涂。
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第十名現象。
進入社會后,班上第十名往往混得最好,這是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第十名的孩子智商足夠,學習不錯,同時,他們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其他實用的能力,在生活中鍛煉自己,他們是更適應社會的人。
所以我說,應試教育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是一種走捷徑的道路。
二、素質教育曲高和寡
那為什么說素質教育曲高和寡呢?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真的很動聽!
效果如何?人人心中都有答案。
國家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為什么執行的不好?
目標太理想。
全面發展,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每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缺陷,后天的成長環境也不同,誰也難以全面發展。
公認的創新大王喬布斯不守規矩、脾氣暴躁,生活作風上也存在問題,可以說是缺點與優點同樣突出。
教育難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更應該培養多樣化的人才。
國家用批量化教學的方式忽略了個性的差異,打造全面發展的人才,在當代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一技之長足以!只要實用。
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爆炸時代、分工協作時代,培養T字型人才更容易現實。
橫線是基本要求,主要指道德、政治、體魄等,豎線是個人的專長、一技之長。
教育達到了基本橫線,就應該將更多的資源花在豎線上。
推動社會進步的也不一定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卻往往是偏才、甚至怪才。
當今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創新,在這個急需創新人才的年代,社會更需要T型人才。
除了曲高和寡,素質教育蛻變成應試教育的原因還有我們國家的選拔人才制度:高考。
高考雖然是保證教育公平的好辦法,但卻把教育帶向了應試教育的深淵。
高考幾乎是國家選擇人才的唯一方式,而多數家庭又把高考作為孩子跳龍門的唯一出路。
高考只考查分數,因此家長只關心成績,音樂、體育等不參加高考的科目在家長眼中自然就成了副科。
學校為了爭奪生源只能片面追求升學率,也不會關注這些副科。
在分數為王的時代,素質教育自然成了口號,也必然被應試教育所取代。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一看專家的觀點吧!
在專家的觀點中,我比較接受國外教育大家們的觀點。
激發人的潛能,我認為這是教育的一個前提,只有把個人的潛能激發出來,再培養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個人的價值也必須在為社會服務中得到體現,個人價值的實現也可以很好地服務社會。
中國的教育家們的觀點過于強調“先做人,后做事”,到什么情況才算學會了做人呢?
我認為做人與做事是同時進行的,在做事的過程中不斷犯錯誤碰壁,然后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斷改進自己,從而更好地做事。
二者相輔相成,同時發展,沒有先后。
其實,教育家們在教育目的上的爭論取決他們的立場,可分為個體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認為教育的目的應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獲得自然發展,教育要為學生本身的生活需求服務。
個人本位論關心個人價值,關心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生活的完滿幸福。
社會本位論者主張,教育目的應根據社會要求來確立,人是社會的產物,教育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使個體社會化。
也有教育專家大力呼吁調和論。調和論試圖平衡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認為教育是通過發展個人來影響社會發展的,教育在滿足個體需要的同時就實現了對社會需要的滿足。
4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教育目的是:“激發個人潛力,服務社會需求”。
站在國家層面,“尊重個性,激發潛力”,更可以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培養出世界級大師,才能滿足社會需求,才能促進國家繁榮富強。
站在個人角度,個人的價值也必然在社會中得到體現,不可能脫離社會。個人若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
好的教育必須要兼顧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
可見,個人教育目的和國家教育目的是辯證統一的。
應試教育中,分數再高又如何?如果學生的潛力沒有激發,等于我們的教育又耽誤了一個好孩子。
如何激發個人潛力?教育的重點是什么?
我們下次討論,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