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副優美的畫作時,會沉醉在藝術的美與深邃中,同時又感嘆著畫家天馬行空的藝術天分與獨特的視角。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畫家緊鎖眉頭,徹夜冥思苦想的執著,與日復一日忍耐枯燥練習耐心。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站在聚光燈下瀟灑分享成功喜悅的時候,我們并沒有看到他謙虛謹慎,身柔心堅,勇往直前的內在精神。
老子智慧的目光看到了常識世界里非常識性的另一面。他以獨特、詩意的語言分享著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環繞著一個車轂,有了車轂的空虛部分,才使得車子得以運轉,成就了車的功用。
揉捏陶土做成器具,在它的空虛處,使其可以容納東西,才有了器具的功用。
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處,才有了房屋住人的功用。
老子以物喻道
由此看來,實體“有”之所以能給人提供物質便利,是因為空虛的“無”發揮了配合作用。
老子的篇章之間,都有緊密的承啟關系。
老子覺著哲學性的詞匯過于抽象,就像“道可道,非常道”“道沖或用之不盈”,老子講出“道”的概念,就在后續章節借水喻道,水有上善之德,具備了一定的“道”之特性。給人以更直觀,具體的感受,更方便體悟道性。
老子是慈悲的,不僅用玄而又玄的抽象,描述他深邃智慧之所感,并且用具體實象來幫助感悟。
同樣的,前面說了“有無”這個體現辯證思維的詞匯,“無為天下之母,有為天下之始”,“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再次用實物舉例的方式,來為“有無”做比喻。
以空為用
輪轂可以使用是因為有輻條支撐著它運動,轂有可以容納輻條的空間,而被支撐為一個圓,才能轉動發揮作用。
輪轂和輻條的組合都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而輪轂容納輻條的空間是我們沒看到的部分,這個說明“有無”的整體性,當“有”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必然是“無”在背后默默支持。
一個人在聚光燈下的輝煌,是因為背后辛勤的付出,因為其精神的堅韌與智慧的出眾。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隨意的做到出類拔萃,堪為大用,在光鮮的成果下,必然有一顆超越常人的“心”。
謙虛才能進步
埏埴以為器,埏埴是揉捏泥土的意思。用泥土做的陶器必然是中空的才能盛物裝水,如果是實心的這件東西它就不能用了。
老子不否認有的存在和作用,用埏埴以為器做比喻,陶器的“有”是外壁,“無”是內在空間。做人處世,需要有智慧為前路披荊斬棘。
智慧是一種,日復一日的學習、思考、反思總結中慢慢建立的思維體系。對于進步而言,只有時時抱著謙虛的心態,才能學有所成。
傲慢者必然有偏見、自滿的情緒,擁有了一點成績,便不能虛心思考,便自以為是,那么進步的路就從此處斷了。如同陶器,空的時候才能裝東西,如果已經滿了,成了實體,那就什么都裝不進去了。
物是這樣,人何嘗不是這樣。萬物的形態可以變化,內在的規律卻有很相似的地方。
“知?!闭弑厝换磉_
開了窗戶、中空的房子才能住人,實心的石頭是沒辦法居住的,通透,中空就是房子的價值。
要做個心胸開闊、豁達的人,首先是“知常”,“常”是事物的本質,儒家以“格物致知”的方法修身,“格物致知”的過程就是探尋事物發展規律和真相的過程。
從生活的眼光看,能看到事物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就是“知?!?。有了這樣的能力就會讓心胸開闊,人生的巨大多數苦惱來源于“無明”,智慧使人心胸開闊。人心開闊,煩惱自然退散,這是心胸開闊的本質。
老子用三個極其生活化的舉例來說明“有無”之間的關系,每個例子都可以對應出相應的“有無”。然而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實相,都是變化的,一切實相也可以轉化為空。
老子為何更看重無之用?
因為實相的具體化,就容易看到。而看不到的東西,需要思維的深度分析,才能感受。所以,老子更強調了看不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無”的作用,這是一種遞進式的思維方式。
老子用情感接受的難易來陳述“有無”,貌似重點體現了“無”的作用,然而這只是表面,開篇就說了“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很明白的表達了態度,“有無”在對立統一關系中一樣重要。
有是具體,無是抽象,如果想得到“有”,就更需要“無”。人一生,有舍方有得,人心終究想的是得到什么,所以才更突顯了舍的作用,也就是“無”。
換個角度,如果人類社會的共性是舍,老子就會重點來講如何“有”。
老子用樸素的語言來闡述辯證關系,“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余”,這句話更清晰的表達了為何老子更看重辯證關系中“無”的作用。
大道至簡,所有能在生活里真正完善我們人格,素養,道德的“道”,才是真正的“道”,“道”不應該是束之高閣空洞的理論,應該就在尋常人家的周遭,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老子告訴我們“順道之家,也必有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