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十 一章 —————————
三十輻【1】,共一轂【2】,當其無【3】,有車之用。
埏埴【4】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5】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注釋】
1.輻:車輪中連接軸心和輪圈的木條。古時的車輪由三十根輻條構(gòu)成,這個數(shù)目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歷次。
2.轂:車輪中心的木制圓圈,中有圓孔,即插軸的地方。
3.無:指轂的中間空的地方。正因為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車軸能在里面轉(zhuǎn)動,才使車有了運載作用。
4.埏埴((shān zhí):埏,和,揉。埴,粘土。
5.戶牖(yǒu):門窗。
今譯: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nèi)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道德經(jīng)》與生活智慧
本章老子沒有一上來就給出高論,而是首先耐心地為求取智慧的同學(xué)們舉了三個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例子,我們腦補一下輕松版的“老子講道”情景?。?/p>
“童鞋們你們看,30根木條共連在轂上,有了空間,輪子轉(zhuǎn)起來,車子跑得多歡快呀?你們想一想,要是30根木條綁在一起,不給它留空間,輪子還能轉(zhuǎn)嗎,還能叫車嗎?”
“不能!”
“對了,當然不是車了!”
看到學(xué)生理解力這么強,老子微微一笑,接著啟發(fā)——
“童鞋們你們再看,揉和粘土做器皿的時候,里面要做成空的才能裝東西對吧?要是都做成實心的,還能裝嗎?”
“裝不了!”
“ 對了,同學(xué)們真聰明!”
“你們再看看我們這間教室,在修建它的時候,門窗之間留了空間,我們才能坐在這里面對嗎?”
看到在座同學(xué)頻頻點頭,若有所悟,老子很滿意的給出了結(jié)論:“所以說啊同學(xué)們,‘有’是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有’與‘無’這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無中生有你們都知道,有中也可以留存無,就像山水畫中的留白,這就是我在第二章提過的‘有無相生’,大家明白了嗎?”
老子用三個接地氣的比方,輕松講清楚了宇宙平衡的真理:有無相生,和諧統(tǒng)一。在老子的哲學(xué)中,沒有一樣?xùn)|西是絕對的,既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事物在對立中相互轉(zhuǎn)化和融合,形成和諧豐富的整體,變化不絕,生生不息。
讀這一章,理想主義者容易只注意到“無”是多么重要。老子說了,“無之以為用”,既然“無”是“用”,那“有”是不是就沒什么價值和用處?現(xiàn)在物質(zhì)的豐富也確實讓很多人在“有”中進行無止境的索取,完全忘記了留一點余地和空間,越有越覺得匱乏,所以大家對“有”心存芥蒂。聽老子的,無才是“用”,才有價值,于是紛紛舍“有”去追求“無”。
有一個笑話:老師讓同學(xué)們畫畫,小明交上去的作業(yè)是一張白紙。老師問:小明,你的畫呢? 小明指著白紙說:我畫了啊,這不,羊吃草。 老師:羊呢?我怎么沒看見? 小明:羊吃飽了,就走了。老師:那草呢? 小明:草被羊吃完了。 老師:.........
我在《<道德經(jīng)>第一章 有與無的智慧》中分享過,“有”可以理解為是界限或規(guī)則,是現(xiàn)實世界的通行證。小明拋棄了“有”,失去了邊線,所以小明的羊并不在紙上,而在他的腦中。也許不是小明錯了,而是在目前這個三維空間中,小明的做法和想法不適應(yīng)這個維度空間,他的這種舍“有”取“無”,相當于是拋棄了通行證。所以我們作為地球人,只好將小明當笑話看了。
完全拋開了“有”去追求“無”,就如同上面笑話中的小明一樣,呈現(xiàn)的只會是一片虛無,而人們畢竟是在紅塵俗世,做不到不食人間煙火,所以這樣的做法,會讓人失去準繩,在人際交往中難以保持和諧的關(guān)系,自己也會迷失于茫茫無邊的“無”中。
不少號稱名人雅士者把“無”捧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無私、無償成了絕對的美德,“無”占據(jù)了人類道德的至高點,“有”則被貼上“占有”、“貪婪”的標簽,備受嫌棄和冷落。
常常有抑郁成疾的無私助人者,他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享受著人們的道德褒獎,然而光環(huán)中的他們幸福感卻越來越低,甚至有人無助自殺。忽略了自我的完全奉獻,是對自己赤裸裸的盤剝,你只向外付出,沒有向內(nèi)補充,怎么會不枯竭?失去了“有”與“無”的平衡,人生怎么會不出問題?
大家也許忽略了,老子先說的是“有之以為利”,缺了這個“有”,“無”到哪去立足呢?
有個詞叫利用,我們不去糾結(jié)它的詞性是貶義或褒義,它背后的意思是:借 ....達成...... 。造個句:利用水的浮力,人們造出了能在水上行走的船。所以利就是“有”,是一個憑借,有了這個憑借,才能達到用的目的。開個玩笑:如果有人對你說,你被利用了,你別只是憤怒,至少要為自己對別人還有價值而感到欣慰??隙恕袄保拍芨玫摹坝谩?。
“有”與“無”,是構(gòu)成事物的兩個要素,兩者的平衡才是自然之道,執(zhí)著于任何一方,都不是“道”。所以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教我們既要“常有”,又要“常無”,才能不離“道”,才能在“道的庇護下保持和諧,擁有幸福的人生。
注:《道德經(jīng)》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