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記
〔明〕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
——選自天啟刊本《隱秀軒集》
作者簡介
鐘惺(1574年—1624年) ,字伯敬(一作景伯),號退谷、止公居士,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明代竟陵派文學家。出身于書香門第。萬歷三十八年中(1610)進士,授行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赴貴州主持鄉試。后遷工部主事,又由北京調往江南,任南京禮部祭祠司主事,遷南京禮部儀制司郎中。在南京時,鐘惺簡淡自持,撰成《史懷》一書。其為人嚴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謝人事,研讀史書。喜游名山大川,曾與林古度同登泰山。天啟初年,鐘惺升任福建提學僉事,他在閩中仍倡幽峭詩風,并且參以禪旨,有“詩妖”之名。后因喪父,回家守制,于天啟五年(1625)病逝,享年五十二歲。他曾與譚元春評選唐人詩,作《唐詩歸》;又評選隋前之詩,作《古詩歸》,名揚一時,形成竟陵派,世稱“鐘譚”。后人將他的詩文輯為《隱秀軒集》。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由同谷(今甘肅成縣)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邊的草堂寺里。第二年春天,杜甫在寺旁修建草堂并居住了四年。浣花溪由此聞名。中進士后,授官行人司行人的鐘惺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奉命使蜀,當年十月到達成都。作者在游覽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于十月十七日寫了這篇《浣花溪記》。
? ? ? ?這篇文章結構緊湊,線索清晰,作者以浣花溪為主線把所觀所感貫穿其中。最后兩段,以“鐘子曰”發感想,實仿古辭賦篇末亂辭之例;記出游時日及緣起并具名,實仿唐宋古文家游記體例。這兩段體現出作者對人生境界的思考。文中寫景,善用比喻、白描,其語言顯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