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唱之后,街舞來了。
去年,一檔《中國有嘻哈》紅透網絡,讓嘻哈文化在中國冒出地面。
今年,街舞綜藝扎堆出現。
優酷《這!就是街舞》,愛奇藝《熱血街舞團》,連北京衛視都有《舞力覺醒》。
一線導師,一線舞者,一線制作團隊。
每一檔街舞綜藝,都有著各自的亮點。
比如《這!就是街舞》中又慫又中二的黃子韜,大量圈粉。
比如《熱血街舞團》重金實景搭建的“熱血之城”,輔以賽博朋克后期效果,不同場景搭配不同舞種。
視覺上把綜藝做出難得電影感。
可相比2017說唱掀起的熱浪,2018的街舞,只能算各自打著水花。
八仙過海,卻沒一個能撐起大旗。
為什么?
在Sir看來,這里有酷炫的舞臺,牛逼的舞蹈,強大的資源。
唯獨,少了一份藏在每個少年背后,無設計,無套路,咬牙切齒的真實。
說到這,你一定懂了。
對,Sir要給你們更吊的——
《街舞狂潮》
豆瓣8.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僅503人看過。
走寶了。
在Sir看來,再多爆款的綜藝也遜色于它。
因為它的每一秒,都是真的。
十年前,臺灣的嘻哈文化就蓄勢待發。
紀錄片圍繞兩個主角,乍看八桿子打不著。
一個是團體,一個是個人;一個嫩,一個老。
他們互相不認識,但電影卻拍出他們身上的某種隱秘的勾連。
第一個主角,八個小孩。
八個小孩,來自不同學校,因為識英雄重英雄,組成一個街舞團體。
他們是學生之間的傳說。
當年,隨便在大街找個小屁孩一問,“你們認識八個小孩嗎?”對方眼睛都會發著光,操著臺灣腔搶答:“超強”“偶像”。
打響名堂,他們只用了一個夏天。
臺灣最大型的街舞比賽“捷運杯”,少年組決賽過后,張惠妹在舞臺上準備宣布冠軍歸屬。
八個小孩還被排在人群最外圍,但一路追過來的人都知道: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已經坐穩第二名。
但臨門一腳,他們依然緊張呀:
有人轉過身,有人蒙著眼,有人低著頭,所有人都不敢看領獎臺的方向。
現場氣氛被推到頂點,“大聲一點,誰”。他們圍成一團,低頭等待阿妹讀出那個名字。
這幾秒的沉默就像一年那么長,終于,五十米外話筒傳來第一個音節……
沒錯,是我!
八個人以累死攝像大哥的速度,撥開人群,一邊跳,一邊跑,沖向領獎臺。
到了臺上,依然沒有停止群魔亂舞。
就連張惠妹……不!
就連旁邊拿著支票等著發錢的贊助商大叔,也被他們感染得跟著抖腿。
瘋狂嗎?瘋狂。
夸張嗎?不夸張。
他們的勵志沒有一點水分。
早在高二,這八個志趣相投的小孩就打算組建街舞團隊,但跟我們一樣,這班人同樣面臨高考。
是熱血追夢還是屈服現實?
這八人一致決定,都不放棄,他們要先拼命讀書,再拼命跳舞。
約定考完試再聚到一起,全力參加一次比賽。
把對街舞的熱愛,壓在心里,變成讀書的動力。
于是,所有人度過一個“心跳加速”的備考期:
有時候不小心想起排舞
心跳就會越來越快
午睡就會睡不著
就像學生時期,Sir也曾在高三立志要跟那個女孩考上同一間學校,然后向她表白。
于是每次午睡基本上都在幻想和她牽著手的大學時光(不許問有沒有成功)。
終于熬過大考——
壓抑越久,爆發越強。
短短一個夏天,八個人用盡所有力量。
通宵排舞,在廁所門口聞著異味練習。
與此同時,為團隊拉贊助、選服裝。
甚至,有人用吃晚餐的錢買服裝被媽媽發現……
用話最多的小伙心龍的話來說,他們把這次比賽當“打工”:
(比賽獎金)等于那些白癡在補習班打工打兩百個小時你造嗎
兩百小時,我們在這跳一跳多快樂
八個小孩如愿以償拿到冠軍,也拿到他們的“工錢”。
賽后,成員對著鏡頭感慨:“感覺……這個夏天厚,沒有白費厚。”
是啊,這是我們許多人的青春。
瘋狂、灑脫,沒有雜念。
贏得了一顆糖果,就像贏得了整個世界。
但世界又何止一顆糖果呢,或者,如果你連一顆糖果都沒贏過呢。
是時候請出第二個主角,阿倫。
他的奮斗,不是1個夏天,是17個夏天。
作為圈內受尊敬的大神級別人物,阿倫已經34歲了,100%高齡舞者。
對街舞,如果說八個小孩是瘋狂,那阿倫,稱得上癡狂。
17歲開始跳,跳了17年,街舞伴隨他小半輩子。
他對街舞毫無保留。
為了學習House(街舞的一種類型),他獨自去到發源地巴西了解當地文化,甚至背葡語。
他組過團體,出過道,到世界各地,參加大小比賽。
但街舞最后帶給他什么?
物質上的,幾乎沒有。
為了生計,他只能接各種活。
平時,他去教小朋友跳街舞;年底尾牙,教大公司的人跳街舞表演節目……
阿倫有板有眼地認真教著,一邊的孩子各有各玩;
教大人好點,只是,一幫制服裝的大叔大姐,和嘻哈打扮的阿倫還是有點格格不入。
不挑活到這種程度,阿倫依然拮據。
最窮的時候,阿倫想過賣房。
但窮還不是阿倫最害怕的。
他更怕年齡。
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身邊的人總是問他:“怎么這么老了,還在跳?”
面對鏡頭,同樣的問題,阿倫支支吾吾,憋出三個字——
“就……對啊。”
要知道,當初導演決定為阿倫拍紀錄片,其中一個理由就是他話夠多,會自嗨。
這是阿倫在片中唯一一次的“開不了口”。
對啊,還要跳多久,跳到跳不動?那跳不動后怎么辦?
他沒有說出來,但腦子里一定反復問著自己。
這一幕看得Sir心酸。
阿倫去法國參加一個大型街舞比賽。
這是他夢寐以求的舞臺,34歲才決心參加。
可比賽還沒開始,他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尷尬。
幾乎所有參賽者,都會說英文,都是小年輕,又是臭味相投,剛見面就圍在一起聊得火熱。
阿倫也想啊,這么多厲害的舞者,他也想結交更多厲害的朋友。
可他不會英文,年齡又大。
只能躲在畫面的角落。
落魄、窮酸,為什么還要堅持?
紀錄片最后,阿倫回答了這個問題,但又好像沒有任何說服力。
一句話:
“34歲了,還是跳吧!尬到我贏為止。”
“尬到我贏”,這就是街舞教給他的全部。
所以,阿倫和八個小孩到底有什么關系?
一個青春熱血,一個困惑尷尬。
一個剎那爆發,一個長久死磕。
一個是探索未知的過程,一個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八個小孩,他們的命運看似有無數可能。
比賽結束后,分道揚鑣,各自過上自己的大學生活,有的人堅持跳舞,有的人潛心讀書,有的人穿上制服……
他們還會繼續跳舞嗎?
跳成什么樣?
跳多久?
上帝還在擲骰子。
這句話我們常常聽到,時間是個好東西,只有在時間的檢驗下,你才會發現,原來年輕時的熱愛,只是你對抗無聊的興趣。
所以,當我們還小時,就被不止一次訓誡:這種事,年輕的時候玩玩可以。
“這種事”,可能是跳舞、滑板、說唱、打游戲……
“這種事”一般是你喜歡的,但父母不喜歡的。
因為“這種事”不會有結果,因為沒結果所以不值得。
就像片中的阿倫,34歲了還兩手空空。
但,阿倫真的是一個徹底失敗的中年男人嗎?
至少當他跳舞時,Sir不覺得。
在Sir看來,《街舞狂潮》就是一部一流的青春片。
它既不飽含熱淚地歌頌夢想的偉大,也不滿口毒牙地痛罵現實的殘酷,更多的,它平等而平靜地表現出每個人的選擇,和為這種選擇必須承受的代價。
堅持固然可貴,放棄也并不可恥。
什么是夢想?可能真的不是某種結果,某個彼岸,是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你有沒有像個傻逼一樣竭盡全力。
就像八個小孩說這個夏天沒有白費,就像阿倫說,跳下去吧,尬到我贏為止。
他們身上隱秘的勾連,或許就在于他們都有過那么一段生命。
說實話,片中讓Sir感觸最深的,其實不是阿倫和八個小孩。
是一位家長。
自八個小孩中哲宇的爸爸,他在鏡頭前說出了自己的遺憾:
其實他們這一代的理想
就是我們那一代心中的理想
只是我們不敢去做
當你有理想不去做,你會后悔
可是做了之后有沒有成功沒有關系
最起碼你已經嘗試過了
為了夢想,你可以有多拼。
拼過,就不會輸。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已經熱血沸騰,想沖出大街尬舞了?
別急,Sir還想介紹第三位主角。
來自一部OPPO出品的街舞微電影,迪麗熱巴和王一博主演。
看名字,它勵志——《熱舞吧!青春》。
但絕不是傻白甜的勵志。
王一博跟所有追求夢想的年輕人一樣,熱愛街舞,同時也被現實的鐵拳揍得皮青臉腫。
幸好,他在迪麗熱巴飾演的“手機人”那受到啟發。
要追求夢想還是順應家人?看熱巴如何給出答案——
?| 時長:14分19秒 |
這部勵志微電影,并沒有為夢想空喊口號。
順從父母,不一定對;一意孤行,也不一定對。
不僅要有向前沖的韌勁,更應有回頭自省的勇氣。
就像王一博在理解了父親,和他達成和解之后,父親也對他的夢想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像,結尾處的獨白:
年輕時不懂夢想,總覺得生活處處都是阻力,年輕時最懂夢想,可以為你喜歡的人和事單槍匹馬。青春是什么?除了敢于世界為敵的魄力以外,還要帶著激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過好每一天。
微電影中迪麗熱巴飾演的手機人,也代表OPPO一直以來的主張:年輕人,就該做自己喜歡的。
Sir不也一樣,從當初逃課看電影的傻小伙,做到今天,與你們相遇。
所以,跳舞也好,寫字也好,現在就站起來——
去做。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想看《街舞狂潮》的,愛奇藝有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