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縣城高中的畢業(yè)生:大學后,這樣你可以少走彎路

?親愛的來自縣城高中的畢業(yè)生們:

聽說你們要讀大學了,恭喜你們。


前段時間,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段視頻風靡網絡,人人都道這孩子講出了大實話,開始討論階級固化。出身影響發(fā)展,就像有篇熱文標題《我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我突然想談談,一個普通的縣城高中畢業(yè)生讀大學后,會面對哪些實在的問題。

我生在一個小鎮(zhèn),資質普通,家境平常,重點大學,在一個二線城市安家,有一份普通的工作,足以糊口發(fā)展有限。大學之前,除了參加過一次北京冬令營,地級市都鮮少去過,猶記得當年初入大學的慌亂。有時常想,如蝴蝶效應,哪一個節(jié)點改變我會比現在更精彩一點?工作五年回頭看,遺憾多于成績,這封信,更確切地說,應該叫一個平凡學生的錯誤分享吧?排除錯誤信息,也許,會幫助你離正確答案更近一些。

避免個人片面,向十幾個曾就讀縣城高中的朋友作了簡單的訪問,這些朋友或生在農村或生在縣城,就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名牌大學,家境不一,如今工作都還不錯。以下內容以自我反省為主,綜合訪談結果,談幾點縣城高中畢業(yè)生讀大學后常見行為模式,以及并不充分的改善方法。

在談之前,應先確定一個前提:大學的意義?大學,是某種意義上的人生起點,只是由于出身,我們這些小地方出來的孩子很多輸在起跑線上,越好的大學這一點越明顯。高中畢業(yè)時的人生差距,源于家庭與父母;大學時的差距,在于個人全方位學習的能力與認知層次;但工作后的人生差距,全在于我們自己的追求與選擇。人生開始是命運,后來是選擇,而選擇,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學積累的判斷力。

出身差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此為借口,停滯。

1、眼界:白瞎我一雙大眼睛

生活在縣城或者農村,對于普通家庭而言,考試或許是轉型最安穩(wěn)的出路。大學之前,學生無暇其他,加之地方與父母本身的閉塞,導致眼界不夠開放,學習外能力不足。

基本上每一個受訪對象都談到眼界的問題。某金融小咖Y說“腦子里一直有一個自已想象的世界,慢慢才明白真實的世界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則。”

再比如說我自己的法學專業(yè),就業(yè)面包括律師、公務員、科研、企業(yè)等,蠻寬的。但是我周圍很多人從上學開始的目標就是公務員,除了穩(wěn)定的因素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外,與家庭對公務員的認可關系很大。其實,公務員確實在一些地區(qū),是性價比較高的工作,也是綜合比較后的一個優(yōu)勢選項。只是,如果最初就把路徑限制過窄,可能會錯過美好的風景。我自己在選擇就業(yè)地區(qū)時,把薪水看得太重而忽略了平臺的作用,這也是眼界的局限,結果發(fā)現薪水會降,但平臺不會。

眼界這東西,客觀來講是見識,主觀來說是思維。見識是這個魚,思維是那個漁。單純擴增見識就容易成為那種“一旅行回來就到處和人炫耀的大媽”,這種見識的效率是很有限的。除了簡單的多經歷多見識以外,思考為什么尤其關鍵。這個時候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可能會帶來很大幫助。看書可以多維認知,看人也一樣。舉兩個例子:

a.一個好朋友,家庭貧困,多個兄弟姐妹,一般來說,類似的情況都會選擇畢業(yè)工作以緩解負擔,她自己通過勤工儉學做項目,一邊支持家里,一邊緊衣縮食攻讀碩博,申請國外學位,游歷歐洲,即將拿到兩個博士學位,這其中的艱苦自不必說,常常連微信聊天的時間都沒有。

在稀缺的物質面前,她頂住壓力,選擇最難走卻是自己最認可的安排,成功沖破“稀缺”給人帶來的局限性。

b.同樣是兩個一般條件的女孩,A舍得花重金學習、旅行,B時時想著為父母省錢畢業(yè)買房。這個時候如果問一問“A,你為啥這么舍得花錢呢?”,容易和B一樣的我們說不定可以學到另一種看問題的角度。這也是我后悔當初沒有問A的。

后來A去了一家高端的國際企業(yè),薪水自不用說,找的老公志同道合有錢有趣又有愛。這個例子不是說一定要去花錢,事實上很多同學以花錢為名也沒收獲什么。只是分清主次矛盾這件事,真的很難。

你可以說A的父母影響了A的思維,我們沒有那樣思維的父母。但請別忘了,我們還有那樣思維的同學。

2、興趣是啥?

受訪一半以上的朋友都有提到,不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么。某留校教師W告訴我“高中除了學習就是學習,可以嘗試的東西太少。報志愿很隨意、報專業(yè)很隨意”所以大學后特別容易出現不喜歡自己的專業(yè)、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的現象。

在大學,會看到一些人特別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標明確,為之生機勃勃。那種干勁特別吸引人,自己想行動又不知道目標在哪里,踟躕不前,要么不行動,要么很從眾。而那些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往往源于大學之前的經歷與積累。而本該積累的階段,縣城高中必須用在單一的書本學習上。

這么看來,在大學期間的經歷與積累,是一個機會讓人明確自己想要什么,但往往由于習慣或者盲從,繼續(xù)讓局限的空間套住自己,浪費了大學這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

就如在北京央企工作的Y所言,縣城高中畢業(yè)生往往“不該學習的階段拼命學習,(這也是沒辦法的呀…… 流淚 )該學習的階段不去學習(活該......)。"

誠然,晚一點了解自己的興趣也沒什么,大不了只作為生活的調劑。但在大學期間了解自己喜歡什么,至少從最初給自己一個機會——要不要走和興趣相關的路的機會。這個機會或許可以再來,但早一點也不是壞事。

比如我自己吧,大學六年,各種好成績、資格證、學英語,無非是些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這樣看似勤奮地度過了大學生活,直到工作后才慢慢認識自己的興趣,如果我早一點知道,我會不會在讀研期間選擇中文專業(yè)?我會不會從更早就進行知識積累?是的,起步不怕晚,但親愛的朋友,人越大嘗試成本越高。對于很多人而言,如果一件事年輕的時候不去嘗試,以后就會越來越難,而我就是那普通人之一。從概率論的角度,非常可能你也是。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要荒廢學業(yè),成績只是過程的顯現,而真正對我們有影響的,更多是在努力過程中所養(yǎng)成的勤奮與堅持,還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種態(tài)度與思維模式,才是最具價值的。除此之外,可以有針對性無針對性地多嘗試一些(社團、實踐、交流)。在確立自己的目標之后,全方位地向這個目標進攻。

我的同學中,有一部分人想做律師,他們從大三開始積極尋找機會去大律所實習,努力攻下司法考試,持續(xù)地提高英語水平,畢業(yè)后,如愿走在理想的路上;有的同學喜歡傳媒,有人會選擇走實習的路積累經驗,有人會選擇跨專業(yè)考研,而他們本專業(yè)的學習成績也都可以保證。在這種堅持下,跨專業(yè)后小有成就并非難事。

在這個過程中,多和相關的長輩、老師、學長、朋友溝通,勇敢地提問,說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周圍人的經驗與建議,是不可忽略的事。因為卑微,所以多學多問;用高傲武裝自己的卑微,空有一只軀殼。

千萬別忘記了,圖書館這個寶藏。

3、真的好自卑

我記得在大學的洗漱間里,問一個同學洗面奶是哪里買的。她重復好幾次,我才知道是“屈臣氏”三個字,后來才意識到這家店滿街都是。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步步謹慎,句句小心,恐怕露怯。

各種弱勢與教育缺陷,導致縣城高中畢業(yè)的很多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適當自卑有利于自我督促,但這種心理往往帶來的負面的牽連效應。自卑與自信的界限也很模糊,甚至自信、自負往往是自卑的外在表現形式。對于看不慣的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本能以各種理由排斥。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優(yōu)越感才是謀殺成長的真兇》中寫道,自己看到那些特別會打扮的女同學,自己本能的想法是“會打扮也沒什么用,她也沒有我成績好。”用這種弱者優(yōu)越感心理進行自我保護。對于比較優(yōu)秀的同學,也往往本能地遠離,告訴自己“他們太急功近利”。

還比如明明很喜歡話劇,在話劇社招新的時候失敗了,就完全放棄了嘗試,告訴自己演出耽誤學習。后來研究生時有幸嘗試主要角色,演出效果也不錯,發(fā)現真的是比自己想象中還好玩。如果當初,我在面試失敗后,厚著臉皮去拜托話劇社給我個旁觀或者備選的機會呢?會不會認識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會不會多感受幾次舞臺的自由?甚至會不會開始認識自己的愛好呢?

類似的小遺憾恐怕也不勝枚舉吧。就像同學Y所說,如果能重來,肯定會嘗試用更開放的心態(tài)去容納不同的事,而不是做不好看不慣就去排斥。

我個人不覺得自卑可以完全克服,即使現在自己足夠自信了,偶爾還是會冒出那種熟悉的感覺。

我后悔的不是自己不能克服自卑,而是沒有合理預知自卑。如果可以重來,我多么想預先知道我的自卑心理,可以引發(fā)何種行為;我的這種保護自尊的行為,多么限制自己的成長,多么華而不實。

如果回去,我看見會打扮的女生,我還是會自卑自己的土氣,但是我同時告訴自己,這時候我還可以去問一問打扮技巧,讓自己變得更漂亮。如果回去,我想和優(yōu)秀的同學成為朋友,學習他們的選擇與認知。如果回去,我會告訴自己耽誤學習只是害怕再次失敗的借口,哪怕被人笑話也得盡力嘗試。

因為,讓自己變得更好,才是緩解自卑的唯一途徑。而這需要承認自己不足的勇氣,甚至需要自己揭露傷疤。我能幫你的,只有告訴你保護自尊心帶來的種種不好,希望這樣可以逆向激發(fā)你的勇氣。還有,當你有類似我的感覺,請告訴自己,自卑來了。

但是,可以和它和平相處。

4、怎么那樣爭強好勝呢?

其實爭搶好勝心強,是自卑心理與縣城教育模式下的產物,與前述因素1與因素3具有交叉點。但由于其在思維模式方面具有代表意義,所以在這單列出來。

縣城教育的典型模式就是優(yōu)勝劣汰,以學習成績?yōu)榇恚彩露家懦鰝€一二三四,好與壞涇渭分明。而名牌大學中出身縣城的高中畢業(yè)生,往往是"別人家的孩子”。到大學之后,在多樣性的評判標準下,此類學生的優(yōu)勢不在,劣勢明顯。沿襲之前的競爭習慣和優(yōu)越感,往往容易爭強好勝,得失心重。具體體現為:非常在乎學習成績,處處表現自己,積極回避弱勢因素。

還是繼續(xù)拿我自己作為負面例子吧。

a 在乎成績:大一 一年,我沿襲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多數時間在自習室度過。大一的時間分配直接影響大二及以后的機會(比如大一時候在社團的表現直接影響是不是可以成為部門負責人)。雖然很努力,可成績并沒有出類拔萃,只拿到三等獎學金,而很多同學比我會玩成績更高。這件事給我打擊很大。大二以后,我終于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提高效率。但由于大一時間分配導致機會缺失的遺憾卻無法彌補。好成績確實滿足了證明自己的心理,但邊際收益太小。

b表現自己:另一個例子是每次在類似于討論的環(huán)境中,我總是特別較真,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候明明是很簡單的臥談,不經意間散發(fā)一種“我說得對”的氣勢。回憶起來,我們宿舍的朋友關系很好,互相包容,但我總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可以重來,我想自己可以更認真地傾聽,把注意點放到“不同”上面,多想想那些不同的根源,可能見識更廣,人際關系也會加分。

c回避弱勢:前述話劇社的例子。

有一天,我突然不想證明自己了:大約大三的時候,腦子里突然產生一個概念,就是時間不管怎樣付出都是有價值的,只是不同的收獲。睡覺收獲睡眠,社團收獲鍛煉,自習收獲成績……這么說來,在不用的時間分配下,人和人之間在某一單獨的項目下,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我把自己的90%的精力用來學習,完勝拿出10%的精力學習的同學,又有什么意義呢?

其實,我們真的不需要主動去證明什么。也許就像高中數學,學好各個知識點并融會貫通,證明題自然就有解了。當我們學會如何學習,自然而言就實現的證明的愿望。

5、兼職的錢,忘記花到了哪里

兼職這件事,不只與經濟掛鉤。有人為了解決基本生存問題,有人為了生活更好,有人為了鍛煉能力。這里我想主要談談以生活更好為目的的兼職。

為了生活更好一些去兼職,這類同學往往家里不算貧困,不兼職也可以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只是有人想買更多的名牌、享受更好的生活(有一定炫耀成分),有人是想向家長證明自己,前者居多,后者這個借口基本孩子氣。單純?yōu)榱烁玫臇|西去機械地賺錢,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和一些女孩子為了買奢侈品從事性交易相似,得不償失。像《窮爸爸富爸爸》里描述的思維,為了錢而工作,得到報酬后,貪婪地買回一堆沒用的東西。在學校,那些名牌就是沒用的東西。其實仔細想想,不穿名牌頂多可能被人歧視,這有什么實際作用嗎?怕找不到女朋友?可這樣的女朋友你找她又做什么呢?而我們可能浪費的,是最寶貴的可以認清自己的興趣、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大學時間(因為認知與眼界問題,大學時間對縣城高中畢業(yè)生更寶貴)。可以問家里要錢解決的,不要做無技術含量的兼職。若干年后,這些錢看起來終歸是小錢,可是那些時間卻不可再生,有些選擇機會也不會重來。

我在大學七七八八經歷不少兼職。其實家里給的生活費不算少,不過因為異地戀愛,車費之類的花銷不小,恐怕給父母增加負擔。想著還可以接觸社會,做過服務員、助教等。其實這些兼職,肯定有可以鍛煉能力的地方,只是后來想想,這種鍛煉,性價比太低。如果重來,我或者選擇問家里要錢,或者選擇生活上更節(jié)約,盡量避免把時間用在性價比失調的活動上。

如果確因生活所迫,必須要做兼職才得以維持生活的,在眾多兼職中,首要考慮的也是在賺錢的同時還可以收獲到什么。而這個收獲,是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還是那句話,時間不可復制。

也不必對所有兼職說NO。嘗試有助于提高能力與實現目標的兼職,一舉兩得。

有一份兼職我特別慶幸有機會做。在我大四通過司法考試后,由于分數比較高,找到一份某教育機構異地講師的工作。就是根據安排,去不同的城市分享司法考試經驗然后順帶介紹課程,薪水也比較誘人。由于這份工作,我慢慢在百余人面前講話不緊張,意識到自己講話的不足。同時,有幸順帶去武漢、江西等多個省市獨自旅行,也盡量在能力范圍內幫助其他的年輕同學。還比如有個英語好的師兄去做口譯,賺得多又提高見識(這個師兄去了北大的國際交流中心)。諸如此類的性價比很高的兼職都有一個特點——有一定的專業(yè)要求。

其實,兼職與工作一樣,越專業(yè),越鍛煉人,性價比越高。但是前提是,得到類似的工作,自己要在某些方面達到一定的資質。而達到資質的前提,可能需要在科學方法下,適當的時間分配與大量的時間積累,這又回到了之前說的話,除非有利于夢想——輕易別花時間嘗試性價比低的兼職。

后面的話

感謝我的朋友很耐心地接受我的咨詢,認真全面的回復我的問題,他們的回答是我這篇寫作的基礎。

幾年過去,大學同學中出身一般的同學,很多家庭幸福,工作小有成就,一定程度可以說明,出身并不是決定因素。出身好確實更容易順暢,但對于既定事實,糾結什么呢?

雖不覺得優(yōu)秀程度與幸福正相關,但是幸福的感知能力會影響幸福總量。三川玲有一篇文章《畢業(yè)20年再去參加同學會:可以幫你顯著降低育兒焦慮》寫道:好奇心、人際關系與美德直接影響著格局。在我看來,格局大了,感知幸福的能力也更敏銳。羅素說幸福來自參差百態(tài),而好奇心、人際關系、美德、對參差百態(tài)的感受可能正是綜合學習后的結果。

相比躺著,我更喜歡矯健行走的模樣,哪怕因為腿短怎么也追不上別人,但畢竟這是自己最美的樣子。(我的腿確實好短哈哈)

當然,別忘了偶爾躺著,曬曬太陽,聽聽歌。

(林雙:喜歡讀書、曬太陽和騎車,除了愛家人還希望世界更美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下面選了最近十年里,十位名人所做的畢業(yè)演講。那么多的故事與經歷,其實只想告訴你一件事: 面對迷茫和不確定的未來,我...
    happyzhu閱讀 17,150評論 10 140
  • 對知乎上“讀了1000本書之后有什么改變”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那個讀了一萬本書仍然沒有改變的答案,似乎特別容...
    鳳墨閱讀 422評論 1 3
  • 姓名:潘吉安 公司:寧波大發(fā)化纖有限公司 【日精進打卡第28天】 【知~學習】 《六項精進》大綱3遍 《大學》9遍...
    潘吉安閱讀 229評論 0 0
  • 清晨,開車途中,聽起了《蔣勛七講》中的第一講,每天留出18分鐘來讀詩。 于是,我聽到了這首月圓夜,蔣勛讀的詩: 《...
    蛻變的林林閱讀 291評論 0 1
  • 秋天到 張書云 初秋是美麗怡人的時節(jié)。清爽的秋風吹來,讓我心曠神怡。我張開嘴深深地吸一口氣,是那樣的陶醉。好久沒有...
    qiushui__lianli閱讀 267評論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