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乎上“讀了1000本書之后有什么改變”的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那個讀了一萬本書仍然沒有改變的答案,似乎特別容易引起人的共鳴,進而得出讀書無用論。很多人都是這樣讀完書之后覺得人生沒有什么改變,就放棄了閱讀。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讀書不能目的性太強,越是功利性太強,有些時候越會適得其反。讀書是自由的,是悠閑的,是對知識的渴望,所有的改變都是收獲知識時的附加值。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會突然的讓一個人改變,也不會因為你夢想成為喬布斯式的人物,讀了幾本喬布斯傳就會讓你擁有了他的能力。
讀書也不會因為你看的多,涉獵廣泛就讓你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吹亩嗖灰馕吨切┲R都是你的??吹碾s,也確實會有價值觀的碰撞, 進而大腦里一片漿糊,反而影響了現在的生活。對于這種讀書方式我深有體會。以前有段時間特別愛看書,尤其喜歡故事書。最開始的時候涉獵廣泛,四大名著,外國的名著,金庸的武俠,唐詩宋詞都看了一遍。看完之后確實記住了很多,有故事,有詩詞,更多的是對書里所傳達的理念的迷茫。我可以對別人講我記住的書里的故事,但我無法用清晰的語言描述書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總是用不同的知識填充大腦,不斷刷新,很累也留不下知識。我開始主動去尋找答案,有針對性的閱讀,并試著摘抄書中自己覺得好的語句,主動思考。日積月累下來,有些東西就沉淀成了我的思想,也不再感到迷茫,因為書的內涵,在思考中就清晰了。這個過程是漫長且痛苦的,但我認為也許這才是讀書的正確方式。
讀書對人的改變是潤物無聲的,之所以那位同學覺得沒有什么改變,是因為讀的多不意味著吸收的多。只有主動思考,經常把書里的知識輸出成自己的知識,才會有改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一點點的改變,日積月累,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帶給一個人更大的力量。
讀書的意義不在于突然的帶給你成功,而在于它會賦予你健全的人格,讓你對整個世界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自信獨立,不會因為任何失敗就去否定自己。書里的經驗帶給你的永遠是過去的知識,而你要做的是通過讀書來鏈接更廣闊的世界,是通過輸出,把書變成能指導自己人生的知識,真正的掌握它。要學會拆書而不是走馬觀花。拆書中一句也比瀏覽十本書有用。
讀1000本書后有什么改變?讀1000本書有輸出,才會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