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
隋唐大一統
魏
雖然曹魏政權并沒有統一全中國,只是統一了北方地區,但是由于魏國和西晉關系緊密,所以就放在一起說一說。歷史上,曹丕篡漢,魏國滅蜀,晉國代魏,晉國滅吳,最終三家歸晉。
說到魏和晉,不由聯想到在漢晉之間流傳的一個讖語:“代漢者當涂高”,在魏晉時期被解釋為“取代漢家江山的人,應當是在當涂(“涂”通“途”)大路,高高在上之人”。這句話在當時被人們拿來大做文章。
根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的解釋,“魏”的本義同“巍”,后來省略了山字頭。兩個字都有高大之意。
《說文解字》的解釋:魏,高也。從嵬委聲。
同樣解釋為高大,從嵬(wéi)、委聲。
而在古代,宮殿城墻大門的左右兩邊一般都修建有供瞭望用的高大樓臺,叫做“闕”或“宮闕”。由于“魏”本身有高大之意,所以也可以稱為“魏闕”、“象魏”、“魏觀”。而且大門必然坐落在一條大路之上,所以“魏”就被當時的人們炒作起來,這不正是“當途大路,高高在上”嗎,一陣曹魏代漢的輿論旋風席卷而起。曹操也曾迫使漢帝先后封自己為魏公 、魏王,這點小心思,顯而易見啊。
“魏”字在甲骨文中并未發現,所以就不多解釋了。
晉
司馬氏創建的晉最終結束了漢末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三國亂世。雖然這是從曹魏手中篡奪來的政權,但司馬氏并不承認曹魏,而認為自己是承繼漢朝的,繼續演繹“代漢者當涂高”的讖語。
《說文解字》解釋“晉”:晉,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易》曰:“明出地上,?。”
譯:晉,上進,長進之意。太陽出來,萬物滋長。由日、臸(zhī,jìn)會意。《易》中有云:明亮的太陽從地上升起,(萬物)長進。
“晉”的甲骨文字形:
像是兩支箭射向太陽,再看看甲骨文中“至”字的字形:
“至”的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支箭射到地上(指目的地)的樣子,象形字,借以表示“到達”、“到來”的意思。《說文解字》中對“至”的解釋是一只鳥從高處飛落到地上【原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這主要是因為篆書的字形和甲骨文的差異導致(如下)。
另外,《說文解字》中還收錄了“臸”這個字,同樣也有“到達”的意思。當表示“到達”的意思時,讀作 zhī,當表示“前往”、“前進”的意思時,讀作 jìn。
解釋完“至”和“臸”,在來看“晉”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理解為“到達太陽那里”,或是“向太陽前進”,這也都證明了“晉”的本意就是“前進,上進”。所以《說文解字》說“晉”字從日從臸就好理解了。
當年司馬昭逼迫曹魏的傀儡皇帝先后封他為高都候、高都公、晉公、晉王。一路晉升,最終司馬炎稱帝,并定國號為晉。“高”、“都”、“晉”分別有高、大、進之意,無不以“當涂高”相對應,真是費盡了心思啊。
隋
“隋”這個字雖然在甲骨文中尚未發現,最早現于小篆,但是作為一個重要的統一王朝,也來說說“隋”這個字。
在現代,“隋”這個字除了讀suí,還有讀duò,后者意思有二:
1、古代祭祀時殘余的祭肉,或是祭祀后需要處理掉的殘肉
2、古同“墮”,“墮”字的繁體字為“墮”。
《說文解字》中的解釋:裂肉也。從肉,從隓省。
意思就是“古代祭祀時的殘肉”。
從肉,即本義和肉有關。
“從隓省”中的“隓”字,讀作duò,同“墮”。另外還可以讀作huī,同“隳”,有毀壞、倒塌之意。
總而言之,“隋”是很不和諧的一個字,而用這樣一個字作為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稱號,實在不妥。
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中寫道:“楊忠從周太祖,以功封隨國公,子堅襲爵,受周禪,遂以隨為國號,又以周齊不遑寧處,去辵作隋,以辵訓走故也。”
意思是說: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將領楊忠,以其功勞受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后楊堅繼承父親的爵位,后推翻了北周,自立為帝,原本以“隨”字作為國號。但楊堅覺得以前的那些政權都很短命,如北周、北齊等。“隨”有隨同的意思,豈不表示自己的王朝隨同前朝一樣短命,于是去掉了“辵”部(即“走之旁”)改為“隋”。
但可笑可悲是結果還是一樣。
唐
唐,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的名字和漢一樣都成了中國最常用的代名詞。唐朝出現的盛世和治世的時間在歷代王朝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唐代胡風漢韻雜糅,文化經濟交流空前,軍事強大疆域廣袤,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
《說文解字》中對“唐”的釋義:大言也。從口庚聲。啺,古文唐從口昜。
譯:唐,夸大而不實的話。從口、庚聲,以“口”作邊旁,以“庚”作聲旁。啺,是古文寫法的“唐”字,是“口、昜”會義。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解釋“唐”:大言也,引伸爲大也。如說尙書者云。唐之爲言蕩蕩也。見論衡。又爲空也。如梵書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虛而多受之意。
即由“大言”引申出“大”、“空”、“虛無”的意思。另外,唐通塘。
甲骨文的“唐”字:
這個字形,上邊的部分從“庚”字的字形,甲骨文中“庚”的字形為:
《說文解字》解釋“庚”:【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臍。】
意思為:庚,(在天干中)庚代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萬物結有果實的樣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臍。
“庚”字有此衍生出“變更”,“更換”的意思。
而“唐” = 上面的“庚” + 下面的“口”。一張“口”不斷的說著變更的話,就是夸大而不實的話。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測啦。
也有解釋說“唐”的甲骨文字形是倒立的“人” + “用”(即“桶”)+ “口”,意思表示“人”低著頭用“桶”從井中或水塘中打水的樣子,即同水塘的“塘”字。
另外一說:唐通塘,塘指燒制陶器時采土和水的地方。堯通陶和窯,指燒窯時所修筑的高臺。因此陶唐氏就是掌握制陶技藝的部落,唐堯就是部落首領。唐國本為堯之后,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封給其弟弟唐叔虞,將堯后遷至杜國。
而李淵創建的李唐王朝就是追溯上古唐堯的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