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語文教師似乎是中國兩千五百年來的教師的主力部隊了。縱觀中國教育史,從“萬世師表”孔老夫子起,當教師的不管是在國子監上班還是在鄉下教三家村的放牛娃,都是從文字教育開始。
中華文化的根源,是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寫文章用的語言”來承載的,這種語言被稱為“文言文”。所以:
第一,我對語文教師的第一個忠告,是必須努力學好文言文,先將自己的專業水準提升到“真正懂得中華文化”的層次上,把自己的內功修煉好,再說其他的教學教育技巧。
第二,中華文化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文史哲不分家”。中國的歷史,中國漫天閃爍的思想家,都是用文言文記錄并流傳的。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時候,很難明確劃分“這是歷史”、“這是哲學”、“這是文學”,所以,要做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大伙兒還得一股腦用心將“文史哲”一齊學習,別在自己的心里造幾條“文史哲鴻溝”強行將中國文化劃分為支離破碎的幾個部分。
第三,中華文化的主干是“漢字”。很多語文老師面對漢字的時候,估計是每一個都認識,但漢字們排起隊來,就不知道這個“隊形”(句子)是什么意思了。這其中,最令人腦筋不轉彎的,就是因為漢字中的兩個或者三五個,能組成一個“典故”。這,又回到上面說的那一點去了。
第四,漢字的“音”和“形”,很多情況下是“認得了一個就認得了一窩子”的。故此,前賢中一些著名的“小學”大家,有“因音求義”和“因形求義”的教誨。估計光學會簡化字,前賢的教誨基本等于對牛彈琴向豬吹嗩吶。因此,建議想“專業發展”的老師們最好能看看用繁體字寫的書,當然了,有人說老伍這是“開歷史的倒車”也是很正常的,那個,懶得跟他辯論。
第五,讀書要雜。不能光讀“語文”,上面已經說過了。雜讀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漢字并不是一字一義的,在不同的“漢字隊列”(句子)里,漢字有不同的意義、詞性、用法……的變化。光會讀現代文的,肯定不懂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里巧妙“變著用”的漢字的意義,這是必然的。讀其他學科的書,道理也在這里。
第六,多讀書,讀其他非“語文”種類的書,是學習各種文體的基本途徑。比如小說的輕靈跳脫,法律條文的嚴謹厚重……這不是我說了你就懂,得你自己去讀。
第七,作文指導是全國語文教師都頭痛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因為各位老師自己當學生的時候,基本上你的尊師并沒有有系統地給你指導過作文,很多“指導”都是照搬書本死抄教參,因為你的尊師其實也不會寫作文。這個,就給想提升自己的專業水準的老師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要求:先多讀書,見識一下各種文體的寫法,到熟知各種文體的寫法,到清晰了解各種文體的寫法——最后,自己按照自己的感悟去寫一寫。
第八,如上所述,閱讀和寫作是分不開的。老伍有個總結,借用金庸老先生的話,叫做“打通任督二脈”。各位想提升自己水準的老師,不妨試試。教現代文閱讀和教作文,道理同樣。如果各位邊學邊賣,估計效果會更好,起碼自己有新鮮的經驗,教導學生的時候大概會有更好的針對性。
其實,還有很多要說的,但限于自己淺薄的水平,估計再說沒什么更有益的,就讓方家來補充吧。
下面這段話,是網絡上復制過來的,估計送給所有的語文老師,都很有價值:
春節時,我去朋友家串門,他們一般都不愿外出,都是窩在家里看電視。電視是窮人的寶貝,現在再窮的人,家里哪怕沒有幾本世界名著,也會有一臺或大頭或液晶的電視。
在一個高度工業化集中的時代,凡是可以批量生產的玩意兒,都是廉價商品。比如襪子,鞋子,手套,牙刷,比如網絡上的電子書,軟件,游戲,新聞,……
電視就很廉價,家里只要有一臺電視,只要不停電,有信號,我們就能永遠看下去,一會兒看《一代梟雄》,一會兒看《大宅門》……
電視就是富人給窮人洗腦的工具。電視所有的內容都符合窮人的口味。
比如我媽,每天晚上都看4個多小時的抗日劇,一會兒流淚,一會兒微笑,入戲太深,30多年來,她沒有一天不看電視,如果把看電視的時間都用在閱讀或寫作上,也許媽媽現在也有幾萬的鐵桿粉絲。
爸爸呢?每天也看電視,他只看反腐的,他對貪官恨之入骨,每當看到貪官被捉了,他都拍著手喊好,看到清官被人誤會了,就會搖頭嘆息。
爸爸教了30多年的書,連一篇教學論文都沒發表過,更不用說寫教學筆記了,就是單純滴混日子,看電視是混日子,教書是混飯吃!
弟弟呢?每天都看武俠劇,手無寸鐵,卻常常幻想自己就是白眉大俠、李尋歡、張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