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一個人聽有個藝人海邊彈吉他,特別好。” 老公的微信寥寥數語勾起了無限遐想。一個人旅行,海浪聲,海風伴著節奏明快的吉他。那怡然自得的演奏者,潮濕溫熱的空氣,旁邊慢行的清涼男女,整個天地之間的節奏放緩。
一個人旅行的狀態就如修行,內心的聲音,連呼吸都能聽得一清二楚。瑣碎的生活,慣例的日子都遙遠而去,旅途遇到的每一個小小未知,小小意外,刺激著神經敏銳起來。新鮮感帶著一股洗滌心靈的能量放松了整個人。
喜歡這種海邊度假的日子。一年里有兩三天就能滿足。想想那吹動裙擺的海風,那海水氣息,那時打扮的搖曳生姿,心情就不由自主地輕盈起來。
生于內陸地區的我,直到24歲才第一次親近大海。驚嘆于加勒比海那么清澈海水,細膩白沙。在陽臺上拿著一罐啤酒,遙望屋外前赴后繼而來的浪花,大聲唱著走調的歌曲,開心就好。心態如同海洋一般如此敞開,幸福地發誓:有這么美的地方,把它住在心里,自己永遠不會抑郁,有自殺的念頭。難以描述的各種心情,詩性大發地回來作了一首小詩。
我想起我們一起在波多黎各的那個時刻。
在古城里,享受無盡的黃昏和撲面而來的海腥味。
乖巧的房子一棟棟矗立在青磚石路旁。
路上的小貓安靜閑適地俯臥,懶散地打量著。
洋溢幸福笑臉的新娘從我們身旁走過,那美麗倩影讓人留戀顧盼。
我們從唱著西班牙小調吉他手身旁走過,那種怡然自得讓人快樂。
白色教堂斑駁的墻體——蔚藍天空白云像在撫平它經歷的滄桑。
古堡前廣闊無垠的大草坪——我們曾在微醺的狀態下來此乘涼。
夜里閃閃群星倒影出小時候的星空,喚起兒時美好回憶。
周末的載歌載舞,夜市小攤販的熱鬧和愜意的海風交融。
熒光海灣泛起滴滴璀璨,那來自生命之水的浸染。
如柔弱的花瓣在春風里輕盈,雕刻了你我的時光。
此刻生命里喧嘩與騷動都不再有意義。
原來海邊就意味著自己的詩和遠方。
喜歡一個人旅行的日子。沒有遷就,不用趕場。遇到的任何事情都能帶來不同的體驗。現在都還記得紐約中央公園那影影綽綽的光線,坐在老奶奶身旁聽她優雅從容的講解,如何觀察一棵樹。而美在她的畫筆下一點點呈現。太舒服了。特別享受做一個旁觀者。我愛抽象的事情能夠量化,能夠分析。更愛觀察,體驗觀察到的想法和情緒。
有聚會的場合,有太多的信息不由自主地要去捕捉,精力分散。每個人的表情變化,打扮裝束,就連身處地方的墻上小痕跡都是注意點和趣味。
享受這觀察過程的我,不愛融入,喜靜待著。尤其在超過四人以上的聚會,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角度感受一切。有天飯桌上,大哥講到一個好玩的段子。大家都笑瘋了,我莞爾一笑。繼續興致勃勃地觀察體會每人的情態舉止,在他人眼里可能成了不會說話,難以取悅的樣子。
本以為是一場熙熙而樂的歡聚,事后老公批評:大家都笑得那么歡樂,就你一個人反應不大。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在不高興呢,影響氛圍云云。
驚訝一慌,連忙解釋。說自己內向,被老公駁斥:我也是內向的人但該熱鬧的時候裝熱鬧也是應該。說自己不愛說話,沒人會信,兩人談話的形式中,我總是有太多的話講。其實該怪嗓門小,笑一笑都被掩蓋更不用說講話的音量了。
記得曾表達過自己希望能早結婚生孩子,這樣就可以做媽媽,在一位朋友眼里儼然就是成了太傳統,沒有自我意識的可悲形象。可當說到想每年去海邊度假這種愿望才被肯定,認為是有追求、有情有趣的姑娘。
我真的很期待做一名家長,這在有些人看來是犧牲享樂,能拖就拖的事情;在自己的眼里卻是樂趣無窮,能夠觀察體驗成長,打破父母在自己身上施加某些影響的“惡循環”。這是多么有成就啊!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已經冒出這種念頭了,僅僅想著能觀察,而打破循環的意義在后來成長中逐漸感悟到的。
話說回來,什么時候淑女笑就成了不愛理人?人總傾向從自己的閱歷和喜好輕易評判別人的言行,卻忽略了人家本來的面目就是如此,從心底歡喜的念頭就是如此,與其他毫無關系。
都是家人朋友的場合,大家還為著統一構建熱鬧,其樂融融的集體為重;不能寬容人的不同性格與之對應的反應。這真是中國大家庭氛圍的特色。
人有時候需要獨自旅行,這樣才能閉上嘴用眼和心去感受。處于截然不同的環境里,心里的隱憂和煩惱都能協商這一刻暫緩。而尋找美成了唯一可干的事情。
在海灘板橋下的光影,吧臺里低低私語品嘗美味,趕早飛機那晨曦溫暖驚艷都屬于一個人。我愛拍照,咔一刻這動作能促成膠印在腦海里。定格的那一瞬能幫自己記住美好感受,而不會走過就忘。現在的紐約因為這幾張印在腦海的照片成了自己獨特的印象。能時不時拿出來回憶揣摩,給平淡踏實的生活增加點美感,旅行就有了意義。
寫作是另外一種修行,更如一場獨自旅行。沒出發前,大概能期待,依舊有未知。對目的地選擇糾結,各種因素干擾著,時間夠嗎?預算多少?好比問文章構想如何?機票攻略簽證的過程好比是收集素材整理筆記。
筆觸延伸著思緒,靈感偶爾光顧。筆下表達欲望源源不斷,一種情緒或是一件干貨。思考蔓延的廣度與深度化成的文字,猶如旅行后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的照片。無論瀏覽者感知到多少,這都是自己的思考與感受的輸出。
出去走走,海風吹吹。次數多了,在旅途中升起對下次行走的期盼與計劃。一切形如流水,越來越容易。寫作下不了筆時,想想旅行。遲遲不能出行的原因可能有更想去的地方卻沒計劃上。
就如這篇的寫作由來。原本想著要寫就要提供干貨,有思考深度,表達能力;這種過程如同寫論文,思緒繁雜理不清,想不全面很難下筆。耗心力而讀者反響平平,有時會提不起干勁。
看看簡書首頁推送的文章,套路如講幾個小故事發感悟的非常受歡迎。感嘆“有一表哥”,”認識一個姑娘”的代入開場和豐富的八卦故事來源,能觸動人心。自己有表達情感的需求,寫寫感性的未嘗不可。而與讀者產生共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思考、冥想在獨自旅行的放松狀態下無處不在,也頻繁出現在寫作過程中。最好的修行既是自然的感悟,又是專注的智慧。這些零散感受是隨性寫寫的開始。下筆一下子從容多了,原來寫不出來是因為有更想要表達的還沒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