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余華
? ? 我喜歡看書,各種各樣的書。但近幾年來沒有哪本書能比《活著》更觸動我。我想,一本好書的定義應該是讀完以后會引發思考,讓你更加熱愛生活。《活著》無疑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 ? 余華的語言很平實,沒有我們常見的華麗辭藻,故事的敘述卻很流暢,充滿沉重的力量。主角是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很庸俗的姓名,就如“建國”“解放”一般隨處可見,以舊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事件為背景,通過富貴一生坎坷的經歷,繪畫出那個特定時代里面的千千萬萬小人物的縮影。
? ? ? “福貴,我是替你去死啊。”—龍二
? ? ? 生于富二代家庭,吃喝嫖賭樣樣精通,富貴從賭場遇到了龍二開始,就進入龍二設立的一個局,按照龍二的掌控,一步步把祖上積攢的財富全部輸光,爹被氣死,妻子被丈人帶走,曾經的自家院子安坐著的是其他人,活生生的把一個好好的家弄得分崩離析。這是他的錯嗎?明顯是的。可是諷刺的是,如果他沒有犯這樣的錯,那么他在不多年以后會被作為“惡霸地主”而被“革命”掉。沒有解釋的機會,在喧鬧與嘈雜中五槍就被結束掉一條鮮活的生命。命運的安排永遠讓你捉摸不透,福禍相依,焉知非福。富貴感覺脖子上一陣陣冒冷氣,在那以后想“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而我想,面對失去,我們或許可以換一種心態,坦然面對,誰又不知道這是命運給你的更好的安排?人世間,凡事都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像陰陽的互補,陽極陰生,陰極陽生,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失去背后都有隱藏著福氣,但我們改變不了事實,至少應該改變心態。
? ? ?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富貴
? ? ? 話語的理解依靠于語境,如果是比賽冠軍說“我今天很開心”,那很普通,如果是比賽的落選者說“我今天很開心”就另有一番滋味了。上面那段話,是富貴說的。他兒子被無良的醫生為了救縣長老婆而活活把血抽空致死,女兒早年得病沒錢醫治落了個啞巴的病根,好不容易嫁了個疼愛她的“偏頭”,眼見著生活迎來了盼頭,女兒卻因為難產而死了。妻子跟著他,沒享過一天清福,跟著女兒之后由于病重而離世。災難似乎格外垂青他,一次又一次的降臨,幸福就像肥皂泡,可望而不可得,一伸手,就破滅。跟女婿相依為命沒多久,女婿由于工地的事故,直接被砸成了肉餅,剩下一個年幼的孫子。好不容易將孫子拉扯到了7歲,卻因為吃豆子撐死了。富貴說“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里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也是難得能吃上”。這樣的日子能叫“平平常常”嗎?絕對不能。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恐怕都會在第一、第二、第三個親人離世的時候崩潰了,可富貴沒有,太多的苦難讓他看開了。他只是活著,平平常常的活著。反觀我們現在的社會,似乎缺少這種“活著”的力量,失戀了要去死,失業了要去死,沒有任何原因,只是不開心,就參加各種自殺組織,然后成群結隊的去死。根據世衛組織2016自殺調查報告,,每年共有80多萬人自殺身亡。而同期交通事故死亡數量僅為125萬。
? ? ? “不想活”是由于生活苦難嗎?明顯不是,試問比富貴更苦難的能有幾人?我想,就是現在的人生活太安逸而缺乏苦難的磨煉吧。過去的人敢于在狂風暴雨中縱舞,現在人卻因毛毛細雨而傷春悲秋。高爾基說“苦難是一所學校”,而這所學校的學生似乎日漸稀少。我們很慶幸生在這個安穩和平的年代,鮮有苦難發生,但卻不應該忘卻修行。去醫院看看,感受下那些飽受病苦折磨的人的求生欲,去貧困地區支個教,體會下貧苦孩子對于求知的渴望,這些都不失為鍛造靈魂的好方法。當然,讀一遍《活著》也是。
? ? ? ?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