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讀的文章是:
你與高手的距離,并非只差了一萬小時練習@混沌大學—李善友
之前,一直很苦惱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正確的努力」,直到《刻意練習》這本書把卓爾有效的努力的鑰匙給到我,為了很好的掌握這種方法,閱讀了好幾篇文章,并且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解讀,來強化自己的理解。
今天再次讀到李善友的講述這個概念,讓我重新又思考了一遍,有一些新的想法。
什么是套路?
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刻意練習者的成功公式:成功=核心算法(套路)*大量重復動作。
低水平的重復練習確實能帶來熟練的技能,但同時會讓人沉湎于技能帶來的自滿中,不再進步,不再思考,甚至變得麻木。
研究表明,一旦動作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練幾年,也不會有什么進步。
經驗會讓你掉進不思進取的舒適區,卻并不能讓你成為更優秀的人。
《刻意練習》這本書告訴我們,專業選手和業余選手之間的本質區別,并不在于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于是否掌握了套路。
>什么是套路?人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都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
舉幾個例子:
比如婚姻專家。頂級的婚姻專家只需要15分鐘,就能看出一對夫妻未來是否幸福。他們靠的不是經驗,而是套路。
他們會集中判斷夫妻間是否存在一方鄙視對方的現象。
婚姻中最大的殺手是成長不同步,一旦夫妻間存在了鄙視關系,就很難有長久的幸福了。
再比如團隊咨詢專家,他們如何快速判斷一個團隊的合作質量呢?
他們的套路是組織團隊討論,觀察團隊成員的發言是否平均。如果不平均,那么這個團隊一定存在溝通障礙。
再比如棋手,研究發現專業棋手只把很少的時間花在比賽上,而把絕大多數時間用在背棋譜和定式上。
棋譜是專業棋手的套路,算法是碼農的套路,案例是律師的套路,公式是數學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學家的套路。
- 我的思考:
很早就知道套路的重要性,但是要怎么開始掌握大量的套路呢?
其實就是在做事過程中,不僅僅停留在把事情做成,而是要大量的閱讀,思考,交流,請教專業人士,去找到把事情做好的許許多多的套路,并且拿來就馬上用起來,直到越用越好。
能夠掌握套路的最好證明就是,做一件事情變得更簡單,但是效果更好。
刻意練習怎么練?
刻意練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發現或創建事物背后的思維模型。
找到套路不是終點,你還要反復練習把這個套路“內置”到你的腦子中去。
找到好教練,做及時反饋非常重要。
1、套路怎么練呢?
刻意練習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發現或創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論。
我最尊敬的大師查理·芒格稱它為思維模型。
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我認真精讀過不下5遍,最開始我覺得它是投資故事,讀到最后,我認為這是一本關于刻意練習的課本,而芒格則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家。
芒格說,他一生讀書,總結了100多個思維模型,而其中最常用的有20多個。這些思維模型是指引他投資走向成功的瑰寶。
2、反復練習
李叫獸說,他在掌握了一個“道理”之后,就會反復努力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這個理論還可以解釋其它什么現象?
第二,我的哪些行為可以用這個理論改造?
學以致用才是有效學習。找到套路不是終點,你還要把這個套路“內置”到你的腦子中去。
所以,高手所做的,就是把正確的套路,通過反復、刻意、長期的練習,內置到大腦中去。
腦科學研究證明,如果經常通過刻意的思維訓練激發某幾個神經元,最終這幾個神經元會連在一起,成為一種腦結構。
這就是刻意練習的生理基礎。
3、即時反饋。
即使你已經在有意識地反復刻意練習,你仍需要一個教練對你的練習進行及時反饋。
任何一個人都看不清自己,如同你永遠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從地上站起來。
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網球運動員、高爾夫運動員、象棋運動員,都需要教練?他們自身的水平不是足夠高了嗎?
這就是教練的好處了,可以從旁觀者的角度來幫你認清自己。在刻意練習中,在有及時反饋的情況下,一個人的進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實實在在的。
- 我的思考:
關于刻意練習其實沒有太多的新想法,我在實踐的就是找到自己想要提升到優秀程度的事情,然后列出有效的「刻意練習項目」開始堅持練習。
比如我想要提升自己寫出優質內容的能力的幾個刻意練習項目:
1、每天搜集分析10個優秀的標題
2、嚴格按照寫標題的8個步驟去寫標題
3、每天看10個《咬文嚼字》的講解
4、朗讀優秀名家的文章作品
5、...
思維模型
創新總是快速流變的,那么它背后不變的東西到底有哪些?要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就需要一個特別可靠而堅實的基礎思維模型作為抓手,去和大家一起刻意練習。
這個思維模型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最早是由亞里士多德提出來的,他認為:
每個系統,在剝離了具體的表象之后,都存在著一個不能被刪除或違反的邏輯基點,這是整個系統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建立第一性原理的捷徑,是學習芒格,建立基于硬科學的“多元思維模型”。
學習芒格,建立“多元思維模型”將跨學科的重要理論作為你的前提,沒有跨學科的學習是不可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的。
現實是,大多數人畢業后就不再學習跨學科理論,停止了基礎學科的學習。但等你進入到行業中,就會將所有看到的東西往自己既有的認知模型上去套。
如果你的大腦中只有一個思維模型,你的視野是狹隘的,所以你會扭曲現實,直到它符合你的模型為止。就像一個手里拿著錘子的人,看到的全世界都是釘子。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錘子綜合癥”。
獲得更多的跨學科“公理”,需要大量的閱讀。
你需要大量學習硬科學:數學、物理學、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把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融會貫通。
我認為在今天這個創新爆發的時代,硬科學的基礎思維模型已經成為了“元認知”,不了解這些“元認知”的人,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識字的文盲”。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難,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每個學科最底層的思維模型也就那么幾個。
當有一天你真的把幾個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聯合起來了,你就能得到一個叫lollapalooza效應的東西,就像物理學里面的臨界點效應,你會變成一個不一樣的人。
怎么不一樣?
你將擁有破局能力,你能夠擊透工作的本質,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 我的思考:
最后,要建立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學習各種跨學科的重要理論,充分運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物理學,數學其實現在都在充分的吸收,雖然因為基礎底,還這哪是只在外圍,不過沒有關系。
其實很簡單,數學現在在學習概率學,從什么大數法則開始,然后物理學現在對熵還有量子物理學也覺得挺有意思的,經濟學有空多聽聽薛兆豐的課程,心理學算是買書買的最多的,也是最感興趣的,哲學不用說了,其實是很感興趣的,不過沒有從書籍或者視頻開始學習,還是從生活中學習。
尾巴
刻意練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讓我們變得優秀的鑰匙。
生活中有很多在方方面面都做到非常優秀的人,其實就是他在成長過程中,很早就暗合了刻意練習的法則,讓自己非常輕松的在很多項目里面變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