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金剛5》的確爛。
上周六早場,精神百倍地去,睡眼惺忪地回。
掃一眼豆瓣評論區,滿屏一星。
大家變著法子罵《變5》,我沒意見,但今天,想跟大伙聊一個人。
五部《變形金剛》的導演——邁克爾·貝。
本想隨便罵罵他完事,但動筆前,《變形金剛》花絮中的一幕,打動了我——
片場工作人員個個懷揣大聲公,等邁克爾·貝一出現,便一窩蜂朝他砸去,場面十分歡樂。
為什么這一幕打動我?請允許我賣個關子。
事實上,我喜歡邁克爾·貝這個導演,在我看來,《變形金剛5》的乏味,不能全怪他。
看過《變5》的就知道,片子最大的問題,是劇本,盡管請了9位編劇,但劇情仍可以用“千瘡百孔”形容。
不光新人物多(小女孩伊莎貝拉、薇薇安教授、日本武士金剛……)。
背景前史也多(亞瑟王傳說、二戰……)。
這么多人物,這么多背景,換成諾蘭怕也講不清楚。
所以,《變5》犯了很多低級錯誤,最典型的是小女孩伊莎貝拉,開場救下四個孤兒、執意和主角并肩戰斗——頑強的女性形象。
可到了倫敦,她卻莫名其妙地消失,直到影片最后才再次出現,成了全片最可惜的角色。
一個人物塑造到一半,扔了,結尾又拎回來。
這種超級bug,觀眾都看得出來,《變5》主創會看不出來?
他們急于鋪開“變形金剛宇宙”,因為再不鋪,怕就趕不上漫威了。
所以,不在乎電影質量,只在乎市場前景。
而邁克爾·貝,連帶一起,也被罵了個狗血淋頭。
更讓我不平的是,從我喜歡上電影,邁克爾·貝就一直被罵,被影評人,被影迷,至于理由,無非老三樣:
不會講故事;堆砌感官刺激;缺乏創新。
這些批評我都同意,但我還是挺他。
因為,他的電影是為“普通觀眾”服務的。
我沒有歧視的意思,但看邁克爾·貝的電影,確實不需要動腦筋。
鋪天蓋地的爆炸,驚心動魄地追車,也許看完,你不再記得故事,但那種激爽、痛快的感覺,卻讓人難以忘懷。
就像網友@千里不留行對《勇闖奪命島》的評價:
全片135分鐘,沒有那一秒是讓你上洗手間、喝水、吃東西的。從電影開始,觀眾就只會死死盯住屏幕,而放不下每一個場景。
總之,開場即是高潮。
這種痛快,來自于毀滅的快感。
13歲那年,邁克爾·貝在家里用鞭炮炸毀了一輛玩具火車,并用8mm攝影機拍下了全過程。這次爆破險些點燃了房子,甚至還引來了火警。
長大后,他的每部電影都少不了爆炸。
拍攝《變形金剛》時,制片人斯皮爾伯格曾說:
邁克爾指揮的大場面,充滿了大規模破壞和爆炸,我看到每天拍的片子,沒有真的變形金剛在場,都覺得大飽眼福。
因為,現場的爆炸就足夠好看了。
拍攝《珍珠港》時,現場7秒爆炸350次,創下了最大規模爆炸戲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這部電影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對戰爭的反思,而是一顆炸彈從日軍飛機落到美國戰艦上,并引發爆炸的全過程。
而在《絕世天劫》中,一顆隕石即將撞擊地球,而邁克爾·貝“拯救”地球的辦法,居然是在隕石埋炸藥,然后炸了它。
甚至有網友做了一套惡搞視頻——《如果邁克爾·貝執導XXX》。
原來在大家看來,模仿邁克爾·貝很簡單。
一個字,炸!
怪不得大家叫他“爆炸貝”。
但,他的電影不光有爆炸,在剪輯和視效上,他有自己的一套。
有人說,《變5》的剪輯一塌糊涂。
對,但又不對。
小時候看《勇闖奪命島》,我就發現邁克爾·貝的動作戲剪輯很亂。
斯皮爾伯格御用剪輯師邁克爾·卡恩說:
動作片剪輯就像做拼圖迷宮,每一個畫面的切換都應該有它的邏輯。
所以同樣是追車,斯皮爾伯格的鏡頭穩定、清晰,他會把追車邏輯——誰前誰后,主角從哪到哪,交代得一清二楚。
即使車型一樣,也絕不會亂。
但邁克爾·貝的追車場面,為了凌厲的效果,會快速切換鏡頭,且鏡頭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關系。
結果看著看著,你就分不清誰是誰了。
經常出現的情況是,一通眼花繚亂地追逐后,突然出現一個車內鏡頭,但我問你:這是誰?是主角,還是反派?
你很可能答不上來。
所以邁克爾·貝的追車戲,歷來要用鮮亮的顏色,把主角和對手區分開。
不光追車,格斗戲也有同樣的問題,有時一個動作,也要用多個鏡頭表現。
所以有觀眾覺得,《變形金剛》看到最后,就是一堆爛鐵纏斗,分不清誰是誰。
但這種風格是好是壞,不好說。
《綜藝》雜志影評人戴布魯士曾說:
邁克爾·貝已經意識到,動作能量的連貫性能夠取代邏輯。
而如今,斯皮爾伯格式的飆車,已難覓其蹤影,而《速激》《諜影重重》,卻都在用快速剪輯,做出命懸一線的窒息感。
邁克爾·貝,無疑是這種風格的先驅。
他是視覺狂人。
拍《絕地戰警》時,劇本還沒完善,就先把預告片拍了。
制作《變形金剛》時,他執意要把金剛做得復雜而逼真,而不是動畫片里的大鐵塊。
世界頂級特效公司工業光魔,被他大吼:別用這種垃圾敷衍我!
《變形金剛》上映,記者問他首映的感受,他說:
那個拷貝曝光過度,色彩偏濃,紅色調過重,我簡直氣瘋了。
這種對視覺的精益求精,源于他的大學時代。
他畢業于加州藝術中心設計學院。這所學院培養過無數視覺藝術人才,包括執導《斯巴達300勇士》《守望者》《蝙蝠俠大戰超人》的扎克·施耐德。
和扎克·施耐德一樣,邁克爾·貝的電影畫面,有股濃濃的“廣告味”。
他的最愛有——
慢鏡頭。
圍繞主角的旋轉鏡頭。
夕陽的畫面。
這些邁克爾·貝電影中常見的拍法,客觀的說,好看,但爛俗。
為了追求動感,他的鏡頭常有濫用之嫌。
《絕世天劫》結尾,人類摧毀了撞擊地球的隕石,一系列慶祝勝利的畫面,拍得像公益廣告。
前推鏡頭也被他濫用。
這種鏡頭通常用在大敵當前,或主角說出重要的話時。
可邁克爾·貝卻不管,無論主角做什么,說的話重不重要,他都用。
他迫切地想要所有畫面充滿動感,即使與主題格格不入。
不僅如此,他還抄襲,《絕地戰警2》沖下山坡,穿過貧民窟的畫面,完全照搬成龍的《警察故事》。
抄了別人,又抄自己,《逃出克隆島》中卸下卡車上的貨物,攻擊后方來車一幕,和《絕地戰警2》如出一轍。
嚴格地說,他不是個藝術家,他是個車間主任。
專門負責生產電影,這種商品。
拍了二十多年電影,一直被影評人罵,卻能部部大賣。
讓人不禁追問:
只會玩特效、不會講故事的邁克爾·貝,到底是不是個好導演?
我覺得,是。
因為二十多年的爆炸、追車、打斗,讓觀眾對他有了期待。
這種期待,才是一個好導演需要的全部。
他曾想打破這種期待——《逃出克隆島》。
一個深刻、充滿懸念的故事,兩個克隆人不愿做“有錢人的器官”,他們逃出秘密基地,去追尋新的生活。
精心布局,耐心鋪墊。
卻成了邁克爾·貝導演生涯唯一一部口碑、票房雙輸的電影。
這就是違背觀眾期待的代價。
這些年,邁克爾·貝越來越懂自己,他的電影,劇情越來越簡單,但戰斗場面卻越來越精彩。
2016年,他拍了一部小成本戰爭片《危機13小時》。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2012年,利比亞一伙武裝分子襲擊了美國大使館,槍殺了大使。
6名美國雇傭軍奮戰一夜,抵擋住了敵人的AK47、火箭彈、燃燒瓶、迫擊炮等數波攻擊,并在黎明時迎來援軍,順利撤離。
這部電影在敘事上沒有野心,只是踏踏實實地把事兒說完,但出色的戰斗場面,讓它成為邁克爾·貝近年評價最高的作品。
甚至被網友拿來和《黑鷹墜落》相比。
所以,邁克爾·貝專注于戰斗場面,對他,是正確的選擇,對他的影迷,更是福利。
專注于技術和特效,不承擔文以載道的使命,邁克爾·貝是好萊塢的“藍領”。
說到這,我想到了我父親,他是電氣工程師,標準的藍領,記得小時候,常有工友來我家,和父親抽煙聊天。
至于話題,無非是鄰廠的新機組、對政治的吐槽、對領導的抱怨。
邁克爾·貝的電影中,也有這種“藍領”特質。
《絕地戰警》是兩個基層警察,因為查案,被上司逼得焦頭爛額。
《勇闖奪命島》是為國捐軀的軍人,被國家拋棄。
《絕世天劫》是石油鉆井工,把炸藥埋進即將撞擊地球的隕石,拯救世界。
《危機13小時》,是沒有編制的雇傭軍,成了美國大使館的守護神。
《變形金剛》如今的主演——馬克·沃爾伯格,也因平凡的形象、粗獷的氣質,被稱為“好萊塢藍領”。
邁克爾·貝在片場,喜歡大聲嚷嚷,《變形金剛》主演希安·拉博夫曾說:
你無法想象我們的工作環境,簡直是世界末日,每天都有幾百、上千人在一起工作,到處都在爆炸,導演身上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不能有任何猶豫,所以他必須大聲說話,甚至叫喊。
終于,我可以說出,為什么開頭那一幕打動了我。
因為我生長于藍領家庭,也跑過混亂嘈雜的工地,而邁克爾·貝和“工友們”打趣的場景,這種氛圍,讓我倍感親切。
《變形金剛》這樣的電影,也是我當年的同事們,最愛看的。
如果說,美劇《紙牌屋》是給中產看的,邁克爾·貝的電影,就是給“藍領”看的。
他們的世界,不需要多余的思考。
肉麻的風花雪月、撲朔迷離的政治危機、深邃的哲學意義,都不重要。
他們要的,只是下班后喝著可樂啤酒,看著爽片,度過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夜晚。
《變形金剛5》很爛,但邁克爾·貝這個導演,我喜歡!
(關注微信公眾號:吳耀,閱讀更多我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