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萱小蕾
圖:網絡
▼
《女心理師》中女孩尤娜,自殘,自殺,各種折騰,心理問題看起來很嚴重。
但是好在遇到了心理師賀頓, 找到了引發尤娜心理問題的癥結。
女孩是因為父母悄悄離婚,被她發現后,又誤會父親外面有了別的女人。
從而一再做些極端的事,為了引發父母的高度關注,也想因此修復父母的關系。
賀頓幫他們找到原因后,尤娜也平靜了下來。
賀頓鼓勵她說:“像你這個年紀,能夠默默承受這一切,已經很不容易了。”
尤娜問她:“我爸媽還會和好嗎?”
賀頓說:“我必須誠實地回答你,我不知道,不一定。”
看到尤娜失望的表現,賀頓又說:“你聽說過菜苗移栽嗎?就是把剛長出三四片葉子的菜苗連根拔起來,種到另外一片土壤里,你覺得這株小菜苗離開生它養它的土壤,是不是會死?但事實恰恰相反,很多人都會為了產量而選擇移栽。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非常完美的家庭,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的問題,而我們早晚會有一天,都要從那個保護殼里鉆出來,也許我們會遇到狂風暴雨,我們會害怕,但我們也可以像株小菜苗一樣,更加茁壯地成長,你要相信自己,你并不是一個人,你并不孤單……”
不得不說,賀頓這番話很重要,值得一聽,也值得討論。
最近些年,仿佛很流行原生家庭的話題,許多人把人生不幸歸咎于原生家庭的影響。
的確,這個影響存在,并且有些人深受其害。
但是我們依舊有選擇,是選擇一直沉浸在這種影響里、還是選擇放下并重新茁壯成長。
畢竟成年后,我們還是有機會擺脫家庭的,是可以像小菜苗一樣選擇移栽的。
換個地方,自己好好生長,過去的就讓他成為過去,行不行呢?
若說行,那也是需要一些條件的,比如想通了,看透了,豁達了,心態好了,清醒了,成熟了,理性了,懂事了,被人治愈了。
這些條件,你找到一條兩條的,就能對付過去的影響了。
要是依舊覺得不行,那可能就得檢查自身的問題了。
是你在刻意沉溺嗎?是你覺得用這個影響做借口就能理直氣壯地傷春悲秋嗎?
人有時的確會刻意憂傷,或覺得深沉有姿態,或覺得頹廢傷悲更簡單,而積極陽光和改變更費力。
說白了,就是給自己的渾渾噩噩混日子找個借口。
當然,這樣的情況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想重新好好過日子,只是相對脆弱,容易被那個影響拉回去。
這樣的時候,多想想賀頓那句話:你并不是一個人,你并不孤單。
我們很容易自怨自憐,覺得自己是最可悲最可憐的那一個。
有人說,幸福就是比較出來的,所以有些人一生都無法擁有幸福。
這些人,他們的比較方式是錯的,比如他們總是選擇比自己厲害的、條件更好的去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你要跟你上層的人比,那會永無止境,因為你即使越來越好、也還是會有上層上上層。
這是表面上看的層次,比如你沒房,對方有房,你沒車,對方有,你就覺得很委屈,很自卑,很難過。
其實背后還有一種比法,是比你有他沒有的,他有的你沒有,那也就扯平了。
比如你雖然沒有車房,但也沒有貸款和債務,你壓力比他小,生活質量也許并不比人家差。
比如你朋友父母沒離婚,但他們天天吵架,矛盾重重,你朋友每天也很煩。
你的父母雖然離婚了,但他們各自過得不錯,不像從前在一起那樣天天吵,你也就不必再每天提心吊膽了。
其實任何事都是有得有失的,或有失有得的。
有正反兩面,或有多個面,一件壞事可能伴著好事,一件好事也可能伴著不順利的事。
萬事都得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心態好的,看到的都是好的角度,心態不好的,看到的全是黑暗面。
另外還有些時候,你看到別人好或壞也未必正確,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他人快樂幸福與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看到一個天天說自己很幸福的人,也許只是虛榮心,自尊心或面子作祟的偽裝。
總之,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煩憂,沒有的人很少,那是悟透了一些世事和道理的人。
你即使一時無法悟透,也至少不要覺得自己的經歷好孤單,身邊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擁有大同小異的煩惱或傷心,區別在于你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心態。
境界高一點,豁達一點,就不容易被困難和煩惱打敗擊垮,堅韌一點面對生活,日子其實也沒那么糟糕。只要你愿意,總能找到一些屬于你的美好部分。